今年以来,萧县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皖北地区全面振兴等多重战略叠加机遇,充分发挥内陆腹地、农产品主产区、生态绿色、人文资源“四个优势”,坚持东向发展,扇形对接徐州,着力打造“一城三区一基地”,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萧县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评迈入全省第一方阵;民营经济发展获省级表彰;位列安徽县域产业竞争力十强第5位。
锚定“新坐标”,奋楫扬帆“再起航”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印发《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萧县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一城三区一基地”的发展定位,努力开创“进十争百”新局面。围绕“一核引领、四轴联动、多点推进”思路,构建“4+N”交通路网,布局实施“4轴”联动,打造联动徐州发展“桥头堡”,加快形成“双城对接、一带撬动、多组团呼应、多产业发展、多动力叠加,内外区域一体化发展”扇面扩展格局。
按下“快进键”,聚焦项目“主战场”
一是抓项目谋划。紧盯“十四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围绕打造“一城三区一基地”、打响长三角一体化县域合作品牌、奋力开创“进十争百”新局面奋斗目标,以统筹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为路径,全面开展项目谋划储备工作,谋划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目前,全县已谋划项目个,总投资.87亿元。其中,年年底拟开工项目76个,总投资.58亿元。年拟开工项目个,总投资.67亿元。萧县海螺绿色建材产业园、华企云谷(淮海)智造园、浙江汽车配件产业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正在推进中,这些项目为“十四五”期间萧县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二是抓项目建设。在宿州市县区中首先建立重点项目智能管理系统,项目统一汇总录入平台系统进行分类管理、线上调度,开发手机APP客户端,引入“节点列表—时间刻度”管理机制,构建问题—交办—督办—销号全过程跟踪调度管理模式。县重点项目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在库项目个,总投资.8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1.26亿元,鹏大光电项目、久驰工程机械项目、三龙支沟梅村龙潭沟二期绿化工程等28个项目竣工。年萧县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共97个,总投资.19亿元,完成投资97.04亿元。
建好“大平台”,下好创新“先手棋”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萧县积极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6+2+N”产业承接平台,印发《萧县工业用地“标准地”控制性指标(年版试行)》,推进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园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快道路管网、供热供水、污水处理、物流仓储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平台承载能力。年,已开工园区自来水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总投资16.54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万元用于开发区水生态提升治理工程项目,发行专项债券2.6亿元用于孤山湖水库、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凤城及宿州市淮海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业社区中心项目建设;萧县华龙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申报的《安徽省耐高温碳复合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案》已报送至省发展改革委;璜峪电磁技术有限公司入选安徽省首届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需求对接会重点对接单位;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入选首批安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构建“朋友圈”,筑牢合作“桥头堡”
坚持以“五个战略区块链接”为先导,扎实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积极打造省级合作平台。1月4日,与徐州泉山区签订《泉山区人民政府萧县人民政府深化合作协议》,从10个方面推动跨行政区产城融合发展。6月4日,与上海房德科创企业发展集团签署合作框架,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领域合作。9月29日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合作交流、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区共建等方面深度合作。不断深化县域结对合作。目前,天长市农业农村、教体、卫健等28家市直部门、2个乡镇、2个行政村分别与萧县对应部门、乡镇、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双方充分发挥结对帮扶平台资源,着力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天长市诚荣玩具、富信电子、安徽省卡乐优文化用品有限公司3家优秀企业成功落地萧县,在萧总投资额超30亿元,双方共建帮扶项目89个,带动多户贫困户稳定脱贫。积极推进省际结对合作,立足自身禀赋优势,积极开展与杭州对接合作,就项目谋划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找准合作方向和切入点,实现借力发展。
夯实“压舱石”,守好粮食“安全线”
认真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加强粮食应急储备和市场流通管理工作。疫情期间,为保民生、保粮食安全,聚焦“六稳”“六保”任务,推动粮食保供稳市措施落细落实。目前,萧县落实省级粮食储备吨、县级储备粮轮换计划吨、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29万吨,销售出库最低收购价小麦15万吨,粮食日加工能力吨,粮油市场供应充足。据调查分析,今年全县秋粮主产品玉米种植面积多万亩,总产量达万公斤;积极推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及时对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组织执法检查13次、督导检查22次、检查企业家,督导隐患问题个,已整改隐患个,有力地推动了粮食质量安全、粮食数量安全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