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振兴下的三农金融服务创新

北京湿疹医院咨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405/8814749.html

主持人田点

嘉宾

任常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许绍普安徽亳州药都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家尧江苏丰县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洪祥安徽萧县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十四五”规划进入开局之年,背靠地缘优势的农村金融机构逐步深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普惠金融服务助力“三农”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那么,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三农”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服务创新,以创新的农金“活水”灌溉美丽乡村?

新时期的“三农”金融需求旺盛

农村金融导刊:新形势下,“三农”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洪祥: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发生重大积极变化,全国进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村建设成绩斐然,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农”金融需求资金量更大,对金融产品的适配性要求更高,对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李家尧:随着县域主导产业转型,企业向园区集中,城镇化进程加快,“三农”金融服务需要围绕“农民市民化、居住社区化、产业园区化”三条主线,推动特色化、专业化、智能化转变。“支农支小”是农商银行的政策定位,也是农商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

农村金融导刊:针对这些变化,金融服务需求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

任常青:农村金融对“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新时期的“三农”对农村金融的依赖将越来越大,今后的需求会依然旺盛。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需求者;乡村建设行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金融不能缺位;农村耕地保护、农业科技研发和种子工程等对金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对农村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许绍普:从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来看,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服务效率、服务产品已无法满足“三农”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主动变革,加快金融创新,来适应客户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转型面临机遇与挑战

农村金融导刊:新时代背景下,农商银行转型发展面临哪些机遇?有哪些优势?

李家尧:农商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深耕本土,在县域营业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客户资源最广,全面履行地方法人机构的使命担当,能充分发挥链条短、速度快、政策灵活的决策优势,为企业经营、客户发展纾困解难,助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在“不压贷、不抽贷、不惜贷”的基础上,能够采取移动办公、上门服务、限时办结等方式,做到“快受理、快调查、快审批、快发放”,实现随到随审随批,不断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商银行面临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任常青: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因此重点难点在“三农”,潜力后劲在“三农”,基础支撑也在“三农”。新时期“三农”工作依然极为重要,仍是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农村金融机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重要构成部分。可以预见的是,“三农”金融服务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大,过去限制和阻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一些制度约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将逐步得以缓解。面对新的“三农”金融需求者,农村金融应该能够更好地克服金融供给障碍,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张洪祥:农商银行根植县域和农村,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依存度很高,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领域是无可替代的。农商银行姓“农”,这就是在“三农”金融服务中最大的优势。农商银行深耕县域和农村市场七十年,服务本乡本土是天然的“历史使命”,“人熟、地熟、情况熟”是与生俱来的优势。

农村金融导刊:农商银行面临哪些问题或挑战?

张洪祥:农商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同业竞争加剧。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省级城商行等不断下沉,与农商行争夺县域和农村市场。二是经营压力加大。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竞争加剧带来的是贷款利率下降,息差进一步收窄,对于主要依赖贷款利息收入的农商行来说,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三是资本补充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足。随着自身规模的不断发展,农商行必须补充资本,但是,受监管评级等限制,无法通过发债等方式来补充资本,只能通过增资扩股来实现。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增资扩股困难重重。资本不足,意味着抗风险能力无法持续提升。而农商行相对承受着更大风险,资本实力、抗风险能力与满足新“三农”服务需求明显不匹配。

李家尧: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长效风控面临压力。受疫情影响,部分行业受到冲击,农商行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对整体收入和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资产质量向下迁徙的压力增大,对风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二是获客能力有待提升。受技术、数据、人才等因素影响,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数据获取和分析应用能力、产品创新和增户扩面等方面能力须进一步提升。

许绍普: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性银行,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现有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如何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产业升级创新供应链金融;如何激发员工热情,主动参与和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任常青:农商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问题,既有传统农村金融所面临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严重、农村金融需求者普遍缺乏抵押担保不足,服务“三农”的机会成本依然较高,这些都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展。面临的挑战是,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还需要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深化改革依然任务艰巨。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需要加强,机构的稳健性建设和治理结构的优化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金融机构变得强大,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农”金融服务创新的主要途径

农村金融导刊:“三农”金融服务创新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许绍普:乡村振兴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金融机构必须主动创新,应用金融科技,进行大数据客户准入判断,实行客户经理上门服务,让客户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发展资金,大幅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率。亳州药都农商银行以“大数据”为突破口,有效利用精准、完善的政务大数据,构建“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体系,进一步提升信贷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实现了信贷服务在授信申请、准入检查、授信评级、风险预警、利率定价、合同签订、借款还款等七个方面的“自动化”,自然人客户或企业主通过APP、网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平台即可发起贷款申请。多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举措,提高了客户的信贷服务体验度,深入践行了普惠金融,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

张洪祥:农商银行应坚持科技创新,数据赋能。充分发挥平台的支撑作用,努力实现“大平台”和“小法人”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电子银行产品的优势,针对现有电子银行产品特点,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精准营销的同时注意联动营销、全员营销,以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萧县农商银行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县27个支行挂牌了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点,力求把“金融服务家家到”做细做实,继续深耕农村市场;与省农担公司开展合作,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提高首贷户和信用户比例,提升获贷率,力求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李家尧:首先,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针对存贷款离柜化、去现金化趋势明显的经营现状,本地农商银行组织各支行与行政村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召开金融服务座谈会、乡村振兴共建交流会,详细介绍、精准营销、现场演示各类特色金融产品,及时答疑解惑。针对实际情况,落实政策、升级产品、健全定价机制,提供高效率、低成本、普惠型资金支持。开办“企业复工贷”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实施“减费让利”,帮助小微企业减少利息支出;用足用好政策工具,办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办理财政贴息各类创业贷款,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持续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政策红利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此外,举办网络助农直播活动,让农商行员工变身为带货“主播”,将本地特色农产品在全国范围推广,给相关产业带来效益,拉近银行与商户、农民的距离,增强获客能力,体现出平台价值。提升农商银行品牌形象、市场影响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为融入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任常青: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永远在路上。面对众多的农村金融需求者和不断涌现的多种多样的农村新业态,农村金融机构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为市场提供适合的新产品和服务。目前,一些农商行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状态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农村金融产品业务的创新要遵循农村金融市场的规律,要顺应“三农”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利用农村深化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适时推出新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力度取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程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要求是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才能确保农村金融机构拥有创新的激情和活力。

乡村振兴呼唤“三农”金融发挥更大作为

农村金融导刊:农村金融如何全力支持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许绍普:农商银行因农而生,向农而兴,“三农”是农商银行发展的根与魂。农商银行只有聚焦“三农”,聚焦主业,以客户为中心,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才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法宝。作为政务大数据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先驱者,安徽亳州药都农商行持续发挥大数据优势,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政府”机制,全面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与政府的全面合作,强化金融和政府部门政策联动,提高金融服务的力度。

李家尧:农商银行是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军,根据“十四五”规划,农商银行要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科学编制新时代战略规划,围绕打造“普惠银行”目标,着力在“谋长远”和“促发展”上下功夫;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突出乡村振兴主责,专注支农支小主业,担当普惠金融主力,充分履行本土金融机构职责使命;强化科技赋能,深化产品创新,优化金融服务,细化风控措施,当好地方经济助推者、客户发展成就者和股东价值创造者。

农村金融导刊:农商银行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任常青:区域转型发展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三农”与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将取得长足的进展。农村金融要顺应这一变化,积极投入支持地方转型发展。农业功能区建设、粮食主产区、城市郊区功能性农业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都对农村金融创新有着巨大的需求。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经济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环境改善和绿色化生产生活方式将是农村金融新的需求增长点。农村金融在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作为未来创新的新领域。

张洪祥:农商银行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十四五”规划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义不容辞地承担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先锋队”角色,在“三农”一线,以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优惠的产品,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农金力量”。

第一,坚持立本源、回主业,坚守发展方向。农商行根在“农”,必须要回归支持“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回归主业、回归到传统业务上,努力向“小而美”“小而精”“小而散”转型。坚持“资金不出省、业务不跨县”,新增可贷资金主要用于当地。信贷投放坚持向小微和零售行业倾斜,保持农商行本色不“褪色”。

第二,坚持党建融合引领各项业务发展。农商行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通过党建融合,引领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抓住政府大开发的机遇,主动与县委、县政府部门结对共建,开展深度合作。分级分层对接各级党委政府、部委办局,形成“网格化”的对接,深度融合。同时,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紧扣“三培养”机制——“优先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骨干培养成中层管理者”,着力建强建优一支“懂三农”“爱三农”“支三农”的客户经理队伍,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

李家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准确识变、科学求变、主动应变。农商银行各类产品和宣传服务措施,均应从自身实际和客户需求出发,在合规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以客户体验、提高效率为导向,推出更加适应市场、更加安全便捷的产品,坚持推进“零售战略”,全力做小做散、深耕本土、服务实体经济。坚持以科技赋能为抓手,在充分发挥线下优势的基础上,提升线上优势。启动“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一体推进“数字化战略”和“管理提升战略”。

一是加深金融科技相互融合。要顺应金融科技发展大势,推进科技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由“支撑者”向“引领者”转换,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创新业务模式,有效防控风险,优化客户体验。

二是加快线下线上渠道建设。加快“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升级改造,实现站点建设%符合标准、活跃率不低于80%的目标。通过拓宽线上渠道体系、丰富线下收单场景、完善产品功能体验,全面拓展教育、健康、商贸等各类生活场景,实现“服务移动化、支付场景化、收单一体化、运营平台化”。

三是加强管理转型提质增效。推动数字化应用覆盖到决策、管理、营销、体验等全过程,加强结构分析、量化分析和动态分析,实现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抓好开源节流、成本管理和绩效考核,促进精细化管理转型,集约化、内涵式增长,实现由规模到质量、由速度到效益的转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5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