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萧县 >> 萧县美食 >> 水经施水注考略

水经施水注考略

○施水

△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

施水,即今南肥河。源于安徽肥西县东北将军岭,东南流经鸡鸣山东麓,穿合肥城折而向南流,在施口入巢湖。《水经·施水注》:“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径合肥县……又东径湖口戍,东注巢湖”[1]

肥水,亦称“淝水”,近代俗名“东肥河”。源出今安徽合肥市西北将军岭,西北流人寿县境,折北流经寿县城东,又西北经八公山南入淮。公元年东晋前秦战于肥水,即此。近数十年来因下游流势不畅,中游遂壅潴为瓦埠湖。[2]

广阳乡,按《水经.肥水注》:“肥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吕忱《字林》曰:肥水出良馀山,俗谓之连枷山,亦或以为独山也”,则成德县广阳乡治所亦应位于良馀山(今肥西县紫蓬山)一带,但具体不详。

合肥县,汉合肥故城位于合肥市区水西门外,系汉代遗存,位于四里河与南淝河汇合处,破坏十分严重,城墙不存,但地面仍可见大量建筑瓦砾,地下3~4米仍是瓦砾堆积层。嘉庆《合肥县志》载:汉献帝时,刘馥造合肥城,建立州治。梁天监时韦容攻合肥,堰肥水,城溃。[3]

夏水,按注疏本:“肥水西北注淮,而施水东南入漅湖,已有分流。惟夏月暴水涨溢,则二水复能合于合肥县界……非谓夏水者,非谓夏肥水也[4]”杨守敬认为此处郦注所论之夏水亦并非指夏肥水,而是指夏雨季节来临施水暴涨漂溢与肥水汇合于合肥县界的情形。(备注:夏肥水,古沙水支津,淮水支流。《汉书地理志》沛郡城父县:“夏肥水东南至下蔡入淮。”《水经淮水注》:“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县,……东注,俱入于淮。”故道自今河南郸城县东南分沙水东南流,经今安徽亳州市南、涡阳、利辛二县之西,至凤台县西南入淮水。明、清时名西肥河,上游已改为源于太康县东南之清水河。[5])

沛国,东汉建武二十年(44)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相山区)。辖境相当今安徽萧县、亳州、固镇、五河、灵璧、淮北、濉溪、宿州、宿县及江苏沛县、丰县、河南永城等县市地。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6](备注:相城城址,位于淮北市相山区主城区,系春秋、战国、汉遗存。城址东起长山路,西至濉溪路,北起民生路,南至城南新村,东西长约2.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年尚存有部分城墙,为夯土筑成。城墙底部宽约60~70米,高约7~8米。城内出土过青铜剑、铜镞、楚国钱币和秦、汉砖瓦等。现地面城墙基本无存。据旧志记载,相城为春秋时宋邑,秦置县,为泅水郡治,汉为沛郡治,王莽时改为“符亭”。《水经注疏·濉水》载:濉水东经相县故城南,城即宋共公所都。[7])

城父,又名夷邑。春秋陈地。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七十里城父集。后入楚,曾为许国都。《左传》:昭公九年(前)二月,“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即此。汉置城父县。[8]

施水又东迳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及,流涕津渚。

逍遥津,名窦家池、斗鸭池。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北隅。古为肥水上的渡口。东汉建安二十年(年),孙权率十万大军攻合肥,为曹操名将张辽所败。《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即出于此。[9]

逍遥津公园内景:张辽威震逍遥津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曹魏著名将领。《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对他有浓墨重彩的描述。虽是文学作品,但与历史事实相差无几。逍遥津大战在《三国志张辽传》和《三国志吴主孙权传》均有记载,另散见于李典、凌统、甘宁、潘璋等双方参战的将领传记中。

孙权跃马飞过逍遥津断桥画

这次战役中最惊验的战斗发生在逍遥津,故称为魏吴逍遥津之战。东吴十万大军为张辽七千人所破,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场战役更深远的意义是对魏、蜀、吴三方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使东吴在政治和军事布局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上述图文摘自网络讲述人·许昭堂文明合肥-12-01)

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迳湖口戍,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

阳渊,阳湖,阳湖又作阳渊,在今淮南市东南。[10]

巢湖,一作漅湖,又名焦湖。即今安徽中部巢湖,在合肥、巢湖、庐江、肥东、肥西诸市县间。《水经·施水注》:“施水又东径湖口戍,东注巢湖”[11]

施口(湖口戍亦在附今),即今安徽肥东县南施口,南淝河入巢湖处。《水经·施水注》:“施水又东径湖口戍,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清嘉庆《合肥县志》卷3:施口“俗名西口。在城东南五十五里,肥水入巢湖要口”。[12]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2]夏征农,陈至立主编,大辞海中国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2,第页

[3]国家文物局:《安徽文物地图集》(下),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页。

[4]《水经注疏》,第页。

[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7]国家文物局:《安徽文物地图集》(下),中国地图出版社,第45页。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9]--长江大辞典

[10]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1,第71页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