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在安徽萧县黄庙村的一个日军据点內,6个农民提着挎篮,谄媚地对日本哨兵说道:“皇军大大的辛苦,好酒好菜的密西!”鬼子兵警惕地用刺刀挑起了盖布,饭菜底下一把驳壳枪显露了出来。
精心策划许久的行动面临失败,游击队员们能否安全逃脱呢?
年4月,为了保护陇海铁路交通线的安全,日军新建了许多据点。这些据点外有围墙,内有炮楼,驻扎的鬼子兵不多,大概二三十人左右。
抗战爆发后,日军快速南下占领了安徽萧县。日本兵以据点为依托,在周围村镇烧杀抢掠,上万百姓苦不堪言。
在一片消极的情绪中,萧县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苏鲁抗日义勇军17大队)大队长李砥平准备“虎口拔牙”打掉这个据点,鼓舞萧县军民的抗日热情。
游击队虽然有百十号人,但是能用的武器并不多。因此,想拔掉日军据点,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在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抗战初期日军的战斗力强悍,往往一个大队能击溃中国军队一个正规师。
别看据点里只有20几个鬼子兵,如果他们依托工事防守,短时间内,即使有一个营的兵力也别想攻破它。
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李砥平一边派人对日军据点进行全面侦察,一边向上级寻求武器援助。
上级听到李砥平的汇报,非常支持他的这个计划,不仅借给游击队5把驳壳枪,还让伪装成“良民”的袁永赞配合游击队行动。(经常给日军据点送物资)
袁永赞是据点附近村子的里正,小鬼子占领了萧县后,他就成了日本人的“狗腿子”。他积极组织村民给日军修碉堡,还按照日军的要求征粮送粮。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袁永赞的真正身份是我党的情报员。表面上他假意与日军周旋,实际上保护着村民和传递着有用的情报。
据袁永赞汇报,据点里的日军经常胁迫当地村民送粮送菜,对手无寸铁的百姓没有多少戒心。
李诋平和大家一合计,打算利用日军这个漏洞,让游击队员化装进入据点内部,查清里面的防御布置。
“深入虎穴”的任务,要求侦查员冷静沉着,头脑灵活。因此,李诋平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拥有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中队长李庆林。(老地下党员)
一天上午,袁永赞和李庆林挑着两个箩筐走在前往据点的小路上,筐里面装着米粮、蔬菜和酒肉。
到了据点门口,袁永赞热情地跟日军哨兵打招呼。鬼子兵一看,是老熟人又来“孝敬”他们了,就开门让两人进了据点。
厚厚的围墙上还绕着一圈铁丝网,一座2层水泥炮楼矗立在据点中央。炮楼顶部有一个探照灯,炮楼上射击孔密布,看起来防守十分严密。
炮楼的后面是日军的营房,张庆林在进入厨房后,跟做饭的苦工闲聊了两句,得到了极为重要的情报:
据点里常驻鬼子兵25人,炮楼上有轻、重机枪各一挺。近些日子,日军养成了睡午觉的习惯,除了门口有一个哨兵执勤外,几乎没有任何防备。
李砥平根据以上情报,马上制定了一套“化装进入,速战速决”的战术:1、选出5名身手好,身体壮的队员化装成村民,等接近日军哨兵后,寻机悄悄灭口。
2、安排5名枪法好的队员,在日军据点附近割草,等战斗打响后,马上冲进据点支援。
3、李砥平率领其他队员,在黄庙村据点和黄口火车站途中阻击可能支援的日军。
次日上午,战士们出发前,李砥平将5支驳壳枪分发给第一组队员,然后他带着百余号人、几十支枪赶到事先准备的阵地打伏击。
当袁永赞带着5名队员来到据点时,鬼子哨兵发现了一丝不对劲,为何这次送菜粮的百姓都是青年壮汉?这才引出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鬼子兵突然用刺刀挑起盖布,游击队员王庆眼疾手快,猛地从怀中掏出尖刀,一边用手捂住哨兵的嘴,一边用刀一划抹了他的脖子。
两组游击队员顺利进入据点大院,果然鬼子们都在午睡。按照计划,王庆带着两人控制炮楼,袁永赞带着剩下的队员迅速向鬼子营房悄悄地摸去。
两人一组负责堵一间屋,准备妥当便踹门而入。大部分鬼子兵在熟睡中,被打死在床上。
鬼子小队长因为住在最里面的屋中,所以被枪声惊醒后,他立即开枪还击,可最终还是被游击队员们乱枪击毙了。
只有3个鬼子兵因为在附近河边洗澡,听到枪声后,吓得衣服都来不及穿,沿着铁路线逃跑了。
10分钟不到,就消灭了20多名鬼子兵,而游击队员却无一伤亡。因为战斗结束得太快,离此据点最近的日军还没收到消息,李砥平已经带着战士们搬空了据点的武器物资。
“几个土八路10分钟拔掉一个据点,消灭我们23人,真是太丢脸了!”战后,一名日军军官看着据点内被遗弃的日军尸体,羞怒地说道。
这场战斗堪称我军游击队攻打日军据点的典范,受到了延安首长的通令嘉奖。
吃了亏的日本兵找不到游击队的身影,就想对当地百姓展开报复,可是百姓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提前搬走了。日军虽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
李砥平有勇有谋,率领游击队连连获胜,后来升任独立旅政委。解放后,担任吉林省委书记,于年病逝,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