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之前先观天气,史上受怪风左右的七

北京哪里有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兵法上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虽说气候条件在古时作战取胜的三大要素中是最不重要的,但它毕竟也是其中之一,其作用不可小觑,甚至有时可抵百万雄兵。今天史上受“怪风”影响的七大战役,看看这些“怪风”到底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还是命中注定的无力回天呢?

这场战役是古代战争史上最出名的一场受“风”影响的战役,也被称作“神风之战”。

至德元年,安庆绪杀父夺权,郭子仪向回纥借兵,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逃往邺城,狼狈不堪,史思明也在范阳上表投降,唐朝的局势变得非常好。

然而唐肃宗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在长安大肆封赏功臣,没有及时组织有效的战略进攻,安庆绪因此得以重振旗鼓,他在河北各郡收拢残兵,招募新兵,很快就聚集了六万之众,随后又攻占了六十多座城池,军威再次大振。

这时候,史思明又识破了节度副使乌承恩前来除掉自己的计谋,于是再次反叛,唐廷的平叛之路又起了波澜。

没过多久,肃宗就派了九大节度使,带着60万兵力去打安庆绪。但是他生性多疑,担心郭子仪和李光弼权力太大,就没给军队设主帅,只派了个不懂打仗的宦官鱼朝恩当观军容使,来管理各个军队,这也为之后的“神风肆虐”埋下了祸根。

至德二年十月,唐军逼近邺城,安庆绪连战连败,郭子仪先后在获嘉、卫州杀敌4万多人,生擒人,安庆绪无奈,只能以退位为条件,向史思明求助。

史思明和安庆绪关系不好,但他也知道安庆绪要是完蛋了,自己也没好下场。所以他十一月出兵,十二月打下魏州后,就按兵不动了。

李光弼认为史思明按兵不动是想麻痹朝廷,再趁唐军不备,派精兵偷袭。他建议以自己的部队和郭子仪的朔方军主动出击,逼史思明出战。但鱼监军既没能力又嫉妒贤能,否决了这个提议。

果不其然,正如李光弼所料,到了三月,史思明见唐军粮草短缺,士气不振,于是亲率五万精兵,突然兵临邺城下。唐军以为只是敌军的游骑,并未在意,等史思明的军队发起猛攻时,才仓促应战。

然而唐军兵力众多,虽然是仓促应战,也和史军打得不相上下,“双方伤亡情况差不多”。这时郭子仪又率领朔方军赶到,还没来得及布阵,“突然刮起大风,吹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近在咫尺却都看不清对方”。两军都非常惊恐,官军向南溃逃,史军向北溃逃。

此时唐军群龙无首,这个弱点暴露无遗,唐军一退便不可收拾,而叛军因为船小,所以调头很容易,迅速集结了部队,史思明回身杀来,安庆绪也率领全军倾巢出动。双方夹击之下,唐军首尾难顾,全线溃败,丢弃了大量的盔甲和辎重。

据记载,朔方军被四处逃窜的士兵冲散了阵型,郭子仪无法控制局面,只能退守洛阳。他所率领的一万匹战马,只剩下三千匹,十万件盔甲和兵器,几乎全部丢弃。其他节度使的情况更加糟糕,只知道一路狂奔回本镇。事后一检查,“损失超过一半”,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返回”。

邺城之战,唐军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如没有统一的指挥、粮草供应不足等。然而,如果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怪风”,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可以说,这场战役完全是被“风”所左右的。

这是一次因为“怪风”而导致的大溃败,至今人们也不清楚到底是老天爷帮助了朱棣,还是李景隆这个“卧底”故意这样做的。

建文二年,朱棣率领十万燕军从苏家桥沿着河道前进,结果遭到了一万多名官军的伏击。先锋官平安和大都督翟能父子指挥士兵奋勇作战,燕军被迫后退。这时候,郭英的部队又在燕军的撤退路线上埋了地雷,燕军损失惨重。

第二天,朱棣再次渡河挑战,平安的部队击败了燕军的后军,房宽受伤逃跑。与此同时,李景隆又率领官军主力绕到燕师背后,进行前后夹击。

据记载,燕王朱棣多次换马,箭射光了就挥剑拼杀,差点被平安所伤。没办法,朱棣只好来到河堤上,举起马鞭,假装招呼援兵,李景隆看到后起了疑心,攻势减弱,燕军这才得以支撑到朱高煦赶来救援。

可惜没过多久,翟能又率军杀来,大喊要灭燕,燕军再次陷入不利局面。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一阵旋风突然刮来,瞬间将李景隆的帅旗刮断,官军看到帅旗断了,以为主帅阵亡,于是大乱。朱棣见状,趁机反击,局势瞬间反转。瞿能父子被朱高煦斩杀,郭英部向西撤退,李景隆则又一次上演了逃跑大戏,丢弃了无数辎重,60万大军回到南京的只有不到三万。朱棣赢得了靖难的决定性一战。

旋风暴起,景隆军旗被折断,燕王乘风纵火猛攻,杀敌数万,淹死十余万人。

啊,《明史》啊,它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年)共年的明朝历史。这部史书是在清顺治二年(年)五月,由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的,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后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历时90多年,才最终完成了这部史书的编纂工作。《明史》的编纂工作非常严谨,它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明朝的官方档案、方志、文集、笔记等。同时,它还采用了一些新的编纂方法,如对史料进行考证、对史事进行分析等,使得《明史》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明史》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它对于研究明朝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帅旗,也叫“大纛”,是将帅指挥打仗的重要依靠,它凝聚了古代战争中的军心和士气,也承载着帝王的威严。这样的一杆大旗,怎么会轻易被风刮断呢?就算没有帅旗,李景隆就没有别的办法证明自己没有阵亡吗?这已经不是用简单的草包能形容的了。

朱棣登基后,竟然说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这到底是在给他恢复名誉呢,还是在讽刺他呀?

那么白沟河这场战役又被叫做史上“最迷”的战役,到底是“风”帮助了朱棣,还是有人故意搞破坏呢?这还需要进一步去考证。

人人都晓得诸葛亮借东风的事儿,当然也清楚这东风不是借来的。

不少人都以为曹操因为听信庞统的话,把战船连在一起,才犯了低级错误,实际上曹操早就料到东吴会用火攻。但他没算准天气。

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中游,了解气象和地理的人都知道,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所以在亚洲中部经常会形成冷高压。赤壁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太可能出现东南风,当时赤壁也确实一直刮西北风。因此曹操认为,如果孙刘用火攻,那么大火肯定会先烧了他们自己的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1月20日那晚,风向突然变成东南风,曹操后悔不已。

赤壁之战,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只是不清楚,这到底是周瑜善于观察天象呢,还是天意本就如此?

汉高祖二年四月,刘邦联合五路诸侯,趁着项羽攻打齐国的时机,从洛阳出发东征。刘邦率领着56万联军,在路上又收编了彭越的3万多人,一举攻入彭城,占领了楚国的都城。得胜的刘邦陶醉于一时的胜利,放松了警惕,每天都“摆酒席开大会”,尽情享受。

然而此时的项羽已留主力继续攻打田横,自己则亲率三万精兵回师彭城。据史书记载,楚军出胡陵,至萧县,没有做任何休整,直接由西向东攻击联军侧背。从早上到中午,楚军杀死汉兵十余万人。刘邦向西南败逃,项羽又乘胜追击至灵壁东之睢水,汉军畏惧,纷纷溃逃,“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刘邦在睢水边被围得水泄不通,眼看性命不保。

这时候,西北方向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树都被吹断了,房屋也被吹倒了,沙石满天,白天变得昏暗”,大风正好迎上了向西北进攻的楚军,刘邦趁机逃脱,“楚军大乱,队伍溃散,汉王才得以和数十名骑兵逃走”。

虽然刘邦逃到下邑时,身边只剩几十个人,之后还丢了妻子孩子,十分狼狈,但好歹保住了性命。要是没有那阵“怪风”,刘邦可能就已经死了。大风虽然没有改变彭城之战的过程,却改变了楚汉争霸的最终结局,对刘邦来说,这阵大风可抵百万雄兵!

鄱阳湖大战时,陈友谅的水陆两军共有60万人,朱元璋却只有20万人,双方实力差距很大。

年7月20号,双方军队在康郎山水域碰头了。一开始,朱元璋靠着自己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取得了一丢丢小胜利,但对陈友谅的大船没啥伤害。

21号,双方主力军开始开打,汉军的高楼大船开始发威,吴军进攻不顺,一直被挨打,特别是朱元璋坐的指挥船,白色桅杆很显眼,成了汉军重点攻击的目标。

那时,常遇春、余通海等大将都被冲散了,朱元璋身边只剩下左副指挥韩成、副将宋贵和为数不多的将士。韩成迅速做出决定,命令各船分队,用石灰调水,把桅杆全部刷白,一时间白杆林立,汉军的注意力被分散了。

然而没过多久,指挥船又被大浪推到了浅滩上,士兵们下船,用手推、用肩扛,船都一动不动。就在这时,汉军太尉张定边率军冲杀过来。韩成把朱元璋拖进船仓,扒下他的红袍,穿在自己身上,跳入湖中,这让张定边产生了迷惑,也为常遇春的及时赶到争取了时间。

朱元璋虽然得救,但宋贵战死,韩成投湖,吴军仍处于极度不利的境地。正当他们彷徨无计时,江上突然刮起了凛冽大风。朱元璋一看机会来了,因为他们这边顺风且船小好调头,于是赶紧命令常遇春挑选敢死队,驾驶7艘小船,外面裹着芦革,里面装着硫磺,在船头立上草人,逼近陈友谅的船只后顺风放火。风急火烈,一时间烈焰飞腾,湖水都被映红了。转眼间,汉军的数百艘巨舰被烧毁,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和大将陈普略也都被烧死。“飞火照耀,百里之内,水色尽赤,焚溺死者动一二万,流尸如蚁。”

接着,朱元璋抓住机会,猛攻陈友谅军,使其大败,这一仗奠定了他统一江南、北上灭元的基础。

要说宋朝死得壮烈的猛将,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杨再兴。小商桥一战,杨再兴率三百骑兵冲击12万金兵,殉国后,金兵焚其尸,竟“得箭镞二升”。今天要讲的主角,是宋史中另一位惨烈程度不输杨再兴的抗金名将——赵立。赵构称赞他:“虽古名将无以逾之”。

建炎三年六月,金兵再次大举南侵。赵构放弃了两淮地区,打算依靠长江天险来阻挡金兵。金兵分为东西两路,进攻两淮和江浙地区:西路军由金兀术率领主力,经过庐州、和州,直奔临安;东路军则由完颜昌率领,经过楚州南下,配合西路军作战。

最终,金军主力从马家渡顺利渡江,其进军之势锐不可当,成功占领临安,赵构被迫出海逃亡,然而西路军在楚州却遭遇了赵立的拼死抵抗。

实际上,赵立是客军,楚州原本不属于他的辖区。只是因为原楚州通守贾敦诗打算投降敌人,宋廷才紧急调派在徐州任知州事的赵立率领八千人前往救援。

据记载,赵立在去楚州的路上就遭遇了金兵,他边打边行,两边脸颊都被箭射穿,不能说话,只能用手指挥,“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但最终还是七战七胜,进入了楚州城。

这一去,赵立就被包围了。那时候,楚州南边的承州镇抚使薛庆为了救扬州,在扬州西门战死了,而扬州镇抚使郭仲威又很胆小,不敢打仗,放弃城南边逃跑了,楚州变成了江北的一座孤城。

此时,金兀术再次领军南下,将楚州团团围住,赵立的处境愈发危险。据记载,楚州刚被围困时,百姓尚能以野麦、荸荠为食,后来这些食物都吃光了,就只能磨树皮吃,“最后连树皮也吃完了,只能吃榆树皮屑。”

虽然赵立多次主动邀金兵野战并取胜,但后来金军改变策略,围困宋军,导致宋军连骑马的力气都没有了。

建炎四年,金兀术瞅准时机再次攻城。他让骑兵在城外列阵,用弓箭压制城头,还驱赶众人抬着鹅车,这些鹅车用牛皮毡包着,猛攻齐安门。赵立命令士兵先用撞竿抵住鹅车,再用搭钩钩掉牛皮毡,然后扔下大石头猛砸,鹅车全被毁坏,金兵无功而返。

过了两天,金兀术见宋军没什么力气反击了,就直接用云梯攻城。赵立早就做好了准备,他把拆房子剩下的废料扔到城头上,再倒上油,然后用铁钩子把云梯钩断,金人就从城头上掉下去,马上变成了火人。金兀术把城下烧着的东西都弄走了,城里能烧的东西逐渐变少,赵立只能派人冒着箭雨去烧金军的云梯,以此阻挡敌人。

就这样,赵立借助火油成功坚守楚州五十余天。八月二十六日,金军再次猛攻北城,赵立亲自上城抵御敌人。他和数百壮士采用之前的计策焚烧云梯,然而天公不作美,突然刮起西北风(夏季楚州通常吹东南风),火势反而向他们烧来。赵立顿时看不见东西,被一块飞石击中。左右的人将他救下,他大喊道:“老天要亡我大宋……我恨不能为国家消灭贼人啊!”说完就断气了。

宋军没了主帅,加上西北风没能挡住金兵,也没法用火攻击敌人,楚州城很快就沦陷了。当时赵立多次打败金兵,声名远扬,“金人不敢直呼其名”。要是没有这阵西北风,赵立没牺牲,楚州应该还能再坚守一阵,到时候变数就大了。

蒙古大军,那可是当时地球上最厉害的军队,在他们的马蹄之下,有四十多个国家被灭掉,两亿多人被屠杀。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战无不胜的铁骑,却在小小的东瀛岛国两次遭遇惨败!

年8月,忽必烈派出1万蒙军、3.3万“江南军”(南宋降兵),以及1.2万高丽军,共同进攻日本。

元军分成两路,在日本的对马岛和壹岐岛登陆,把六千名日本武士打得落花流水。元军乘胜追击,登上博多湾,逼近大宰府。但是,左副元帅刘复亨在追击时被飞箭射中受伤,进攻的力量减弱了,而且天色也晚了,元军就停止了进攻。

那天晚上,元军开了个军事会。好多将领觉着后援不够,就说要撤。然后征东元帅忻都下令撤军,可谁知,撤退那晚,突然来了场台风,“碰上晚上大风雨,战舰撞礁石上,坏了好多。”厉害的元军被这大风给收拾了,最后回到中国的只剩人。

第一次东征日本,元军损失了四万多人,这些人多数不是战死的,而是丧命于这场风暴。日本因此躲过一劫。

年6月,元朝联合高丽,再次攻打日本。这一次,忽必烈下了大本钱,他让“逃跑将军”范文虎率领江南军10万,乘坐艘战船;让高丽军4.5万,乘坐艘战船。此外,还派忻都率领蒙古军5万,乘坐艘战船出征日本。

七月,范文虎攻下平壶岛和壹岐岛,和忻都带领的东路军会合。二十七日,范文虎的部队接到命令进攻大宰府,可他因为害怕,到了鹰岛(今五龙山)后迟迟不发兵,结果到了八月一日,遭遇台风袭击,范文虎靠着顽强的求生欲,抱着一块木板活了下来,但战船却“损坏得很严重”,士兵“淹死了一大半”。

这时候,元军其实还有实力,部将张禧提议,趁着船坏了,士兵们没有退路,拼死一战。但范文虎不但不同意,还“挑了条坚固的船偷偷跑了”,取道高丽悄悄回了国,几万士兵被扔在鹰岛,“大部分被杀,剩下的二三万都被俘了。”元朝又一次惨败。

说实话,就日本当时的实力,想打败这20万的混编部队,简直是异想天开。可以说,是两场可怕的神风救了日本,日本人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才开始崇拜神风。后来还建了个神风特攻队,不知道是觉得光荣,还是为了不忘国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