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永遇乐以长镜头的转换来互诉思念,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化先锋,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流大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变化多端,遣词凝练,用字精辟。在北宋诗词作家中,以高产为代表,他的词几乎涉及到所有词牌。但是有一个词牌,他一生只用过两次,那就是《永遇乐》。

苏轼第一次用《永遇乐》词牌,是年,怀念旧友孙巨源,做《永遇乐长忆别时》。第二次是在年,苏轼在彭城夜宿燕子楼,这里是唐代名妓关盼盼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苏轼夜晚做梦,梦见了盼盼,所以写了《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此后,苏轼再也没用过这个词牌。

《永遇乐·长忆别时》

孙巨源于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这首词有苏轼写的小序文,讲了写这首词的前因后果。孙巨源曾经在海州(连云港)做知州,任期满后,在八月十五那一天从海州离任,前往家乡扬州,苏轼和孙巨源在景疏楼把酒送别。宴饮之后,苏轼送孙巨源,经润州(镇江)送到楚州(淮安),方才挥手作别。

在润州时,他们曾在北固山下甘露寺内多景楼上,一边欣赏眼前美景,一边把盏话别。席间,孙巨源对苏轼说:“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苏轼挥笔即席而作《采桑子》。

三个月之后,即十一月十五日,苏轼来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故地重游,想起不久之前和孙巨源在此话别,写了这首惜别之词《永遇乐》,来表达对孙巨源的怀念。

苏轼明明和太守饮酒,心里却在思念老朋友孙巨源,其友情之珍贵,日月可鉴。

注释:

1、景疏楼:海州(连云港)东北角的一座楼阁。《海州志》记载:“在治东北,石刻云:“宋叶祖洽慕二疏之贤,遂建此楼。”

晋张协《咏史》:“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疎”。所以,“二疏”也称“二疎”,是汉宣帝时的名臣疏广和子受,他们是叔侄关系。疏广为太傅,子受为少傅。二人为汉宣帝做老师,因教导有方,汉宣帝十二岁即熟读《诗经》。叔侄二人均淡泊名利,功成名退,一起出关,归老故乡。

宋代叶祖洽仰慕叔侄才华和人品,特意修建景疏楼。据有些学者考证,叶祖洽在哲宗元祐年间去海洲做了知州,此时,苏轼已经从黄州离任,所以叶祖洽修建的景疏楼未必是苏轼和孙巨源饮酒告别之地。

2、太守:汉时郡长名。宋时改郡为府、州,长官称知府、知州,但仍习惯称太守。此指继知海州的陈太守(名字不详)。

3、三度:指三度月圆。孙巨源八月十五日离海州,至东坡十月十五日作此词,已经有三个月圆之日。

4、孤光:日月之光,此指月光。唐贾岛《酬朱侍御望月见寄》:“相思唯有霜台月,忘尽孤光见却生。”方千《君不来》:“夜月生愁望,孤光必照君。”

5、伊: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月。

6、濉:水名,宋时自河南经安徽到江苏萧县入泗水。

7、使君:指孙巨源,甫卸知州任,故仍以旧职称之。以上三句谓客人带来孙巨源对自己的问候。

8、凭仗:凭借。白居易写给元稹“凭仗江波寄一辞,不须惆怅报微之”,这里也指凭借江水捎去我对你的思念和嘱托。

9、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称西垣,又称西台、西掖。清禁,宫中。时孙任修起居注、知制诰,在宫中办公,故云。

赏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首句点名时间地点。孙巨源要离开海州,景疏楼是他经常饮酒观景赏月的地方。作者是在替孙巨源回忆往事,主语是孙巨源,而不是苏轼。孙巨源常常回忆起在景疏楼上告别的情景,那一晚,明月如水,照在楼头。

这是苏轼第一次将明月比作“水”,比喻十分恰当得体,温润如玉。他在第一首《永遇乐》中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以“霜”和“水”形容月光,再妥帖不过。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这一句是苏轼以长镜头追随好友。曾经海州有美酒,有清越的歌声,有苏轼相陪,孙巨源留恋此地世态人情,但又不得不离开。离开之后,海州的那一轮明月追随着他走了千里之遥。苏轼也用镜头聚焦在好友身边。

这一句写出了孙巨源舍不得离开海州,而他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一定还有好朋友苏轼。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这一句是苏轼把长镜头收回,自问自答。你告别海州之后,孤独的月光,满月三次,一转眼三个月过去了。月影清冷,我端起酒杯与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此句的主语是苏轼自己,卷起楼上的帘子,月影凄凄照进来,月光下我的影子那么孤单,和明月为伴,一夜无睡,一直到天明。

上片在写景中抒情。在景疏楼的明月下,思念故友,情感真挚,缠绵悱恻。苏轼为什么陪着太守,却视太守如空气呢,下片作者有交代。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今天白天,有一个客人从濉水上来,他曾跟人谈论孙巨源的现状,孙巨源也和他谈起了苏轼。这些话恰好传到苏轼这里,所以一下子引发了苏轼对孙巨源的思念之情。

“凭仗清濉,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好友就是乘着船从濉水回了老家扬州。濉水汇入淮河,淮河最终流向大海。心中的相思化作泪水,也一起流向大海。

“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现在你在哪里,是不是在已经禁止闲人入内的西垣值班呢?夜晚露水深重,有没有打湿被褥。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苏轼把目光收回到眼前的明月。在这个月圆之夜,回廊之上,洒满月光,你是不是也在心里暗暗怀念我们的一起走过的日子,还有我们之间纯洁如月的友情。

下片承接上片,过度巧妙,衔接自然。苏轼采用换步移景的写法,通过不同的镜头聚焦,将自己和好友孙巨源之间的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白曾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苏轼这里,他和孙巨源之间的友情,深如大海。

苏轼之所以用《永遇乐》这个词牌,第一是因为这是一个新词调,而且是长调,在北宋时期刚开始流行,苏轼敢为人先去尝试。两宋时期,共留有七十多首《永遇乐》,这只是其中之一。第二,这是祝寿所用词调,是精于音律的柳永为了给皇帝庆祝生日,首创此调。作为乐调,《永遇乐》音律舒缓庄重,朗朗上口。第三,取“永遇”之意,希望和孙巨源永远遇见,遇见就心生欢喜。

孙巨源去世之后,苏轼再也没有用过这个词牌。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