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魁和他的燕山书院

徐州北去十五公里的首日地标张谷山上,首有座燕山书院。时过境迁,渐行渐远,这个话题常让不知者获然。其实,拂去历史的尘埃,沧桑犹在。

徐州古时书院多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讲学授业场所,主要服务于科举制度。从宋代至清末,书院或私立或官办,规模大小不等,存续时间有长有短。

徐州地区历史上的书院较多。据陆保伦所著《徐州明清教育》一书介绍,清代徐州的书院多在康熙之后,为官学的一种形式。比较著名的有;市区的云龙书院、彭西书院、彭东书院、姜公书院、登瀛书院、聚奎书院:铜山的吕梁书院、川上书院、醴泉书院;丰县的马公书院、凤鸣书院、中阳书院、程子书院、华山书院;沛县的镇山书院、歌风书院;新沂的钟吾书院:睢宁的昭义书院;邳州的河清书院、敬简书院、峰阳书院、东徐书院等

上述书院,列举标准大概是规模较大、名气较响、存在时间较长的,即使同治版《徐州府志》、民国版《铜山县志》记载的铜山境山书院等也未人选,更不要说遗漏于方志的燕山书院了。或许,是因为它的规模较小或存世时间较短吧,所以少为人知。

书院建立的条件

燕山书院建在张谷山山麓,绝非偶然。张谷山海拔70余米,村民环山而居,大运河在村东蜿蜓南下。

明清时期,大运河航运兴盛起来,张谷山独特的地理环境让村民们占尽地利之便,岸边大大小小的码头逐渐设置起来,形成了面积很大,初具规模的水陆码头。盐运最为繁忙,成为远近闻名的民用食盐集散地,是古运河沿岸非常重要的盐运码头,每天帆船结队,南商北客川流不息。有此地利,张谷山村民的日子愈过愈红火

窦家自然也越来越宽裕,建起了自家的盐商会馆,他们更注重传承家风,培养读书人。一时间,仅“文”字辈的,就有窦文魁、窦文灿、窦文瑜、窦文选、窦文谟等人成为了地方知名人物,他们交往甚广,和当时徐州、铜山诸多有名望的人士有深厚情谊。

窦天夫先生回忆,年他到广西南宁参加资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发现一份窦文灿(-)60岁寿展时,诸多当时的徐州地方名流为其题写的贺词条幅。有张伯英题写的:“窦文灿先生:为民父母,除暴安良”,落款时间为:“民国十六年岁次菊月”;有褚盖山题写的:“窦文灿先生:窦氏大译”。褚蕴山就是当时在苏北鲁南的军阀褚玉璞(-)……在当时,是亲无疑问的大排场。

“谈笑有鸿懦,往来无白丁。”这样的圈子,建书院自然是分分钟搞定。

燕山书院的来历

燕山书院的“燕山”,取于人名“窦燕山”。众所周知《三字经》里有段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所以,此处的“燕山”即指窦燕山。取为书院名,既表明该书院乃窦家所建,又是对其先祖的纪念。

窦燕山(-),正名窦禹均,号燕山,五代时后周渔阳人(今天津蓟州区西龙虎峪镇龙前村人)。据传,他出身豪门,早年每行不义,年逾三十,尚无子女。后来痛改前非,连生五子,分别取名仪、俨、侃、偁、僖。他家教甚严,建书房40间,买书数千卷,聘请文行之士为师授业。四方有志学者,慕名而至。五个儿子聪颖早慧,文行并优,先后登科及第,时人赞为“窦氏五龙”。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赋诗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棒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窦姓是张谷山的大姓之一。据该支《窦氏族谱》记载,其原籍河南归德府窦家窝(今河南永城窦双楼),始迁祖兄弟三人于明代正德年间定居于城北茅村大庄青龙山下。清代乾隆年间,长房留居大庄,二房东迁邳州,三房分居到柳新张谷山,部分再迁安徽萧县圣泉乡窦营子村,各自开枝散叶,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近代,张谷山窦家一度门楣显赫,遗存的“窦家大院”依然在张扬着昔日的风采。

窦家张谷山支系的堂号是“五桂堂”,显然还是典出窦燕山。他们引以为豪的对联是这样写的:“门传四相。名冠三君”(上联典指唐初大臣窦戚、窦抗、窦德玄、窦怀贞;下联典出东汉窦武、陈蕃、刘淑)。

由此,燕山书院的来历便十分明朗了。

窦文魁主持书院

清末,窦家出了一位较有名气的人物窦文魁,他应该就是燕山书院的发起人。

《窦氏家谱》记载:窦文魁,柳新乡张谷山村人。光绪丙子()文科拔贡。窦文魁少时聪慧勤学,及长,颇负一时文名,补廪后,曾在本村及冯庄设馆投业,执救甚严,学生多有所成。他在南京廪生会考时,一篇《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答卷名列案首,传颂退迩,光绪四年(),创建燕山书院,经营七年.

令人费解的是《窦氏家谱》人物传记篇中,却没提及窦文魁创办燕山书院之事,关于燕山书院,一直以来,人们偶有提及,却是语焉不详,倒是外地资料对其有所提及。南京夫子庙旁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展馆中《清末民国文化亮点》有窦文魁的记载:窦文魁(?-),贡生,多有诗文、论文,充学田董事,创立燕山书院,规划详明……

窦氏族人介绍,窦

文魁一生秉承兴文重教的家训,并身体力行。民国初年,窦文魁和族弟窦文谟在张谷山自家院落西侧(现存窦家大院的东北侧)房,一排六间堂屋,单独一个院子,创办了“燕山书院”广招族人及附近农家子弟入学。窦文魁除亲执教,还聘请了窦文谟协同任教。窦文谟是同治年廪生(秀才)光绪年间曾先后在大涨村(今茅村庄村)和张圩子教私塾。

燕山书院创办之初,得到过社会各界的推崇赞誉。据窦天夫先生说,当时书院大门旁立有石碑,是彰表窦拔贡办书院的功德碑,还先后有多位官吏学者、宿懦题赠匾额。其中,时任铜山县长余家谟(长沙人)题写:“江北第一学者”:杨世桢(铜山新学奠基人曾任铜山县大彭市总董)题写了“崇文重教”:时任铜山县教谕(教育局长)的张明新(柳新张圩子村人)题写了“博学厚德”:江苏学使龙湛霖题写了“兴学重教”……

题词者都是当时地方各界名人,或有溢美,绝非空谈。由此可见,窦文魁人脉广泛和社会影响力较大,这些的题词也使燕山书院声名远播。

燕山书院的消失

燕山书院的开局轰轰烈烈,令人遗憾的是仅仅七八年的光景,它便半途而废了。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人们渐渐失去了读书的愿望:津浦铁路的开通使得张谷山码头生意日渐萧条,慢慢变成废港,窦家失去了经济基础。为了生活,窦文魁关骈了闭了书院,去了柳新西边的冯庄替人执教,窦文谟到了茅村洞山村的私塾教书。他晚年穷困潦倒,时甚至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无奈之时,靠夫人曾氏去蔺山村娘家寻求资助。

时至今日,燕山书院基本荡然无存,就连名字也将被岁月淹没。近年来,地方文史研究者循着蛛丝马迹努力考证,得知残存的窦家大院东北角米处的半山腰上,一株苍劲的古槐就是当年书院的位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