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萧县按照“延续政策、规范管理、提升效益”的要求,扎实推进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建设,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因地制宜“建”。立足镇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等,利用闲置办公用房、企业厂房、学校房屋等资源,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建成以纺织、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果蔬种植等四大业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帮扶车间(工厂)94个,累计带动务工就业人。
产业就业“融”。聚焦“两强一增”,立足本地特色产业资源,围绕“白山羊”“红辣椒”“紫葡萄”“橙萝卜”“绿芦笋”五彩产业品牌,确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利益互联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就业帮扶车间(工厂)+脱贫户”“合作社+就业帮扶车间(工厂)+脱贫户”“产业基地+就业帮扶车间(工厂)+脱贫户”等产业就业帮扶模式,充分发挥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带动能力,提高脱贫群众产业发展参与程度,走出了一条就业帮扶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子。
延续政策“扶”。延续就业帮扶车间(工厂)优惠政策,从就业奖补、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对生产经营困难的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发放复工复产一次性补贴。成立就业帮扶车间(工厂)服务专班,建立帮扶车间(工厂)用工需求和求职人员岗位需求两张清单,有效解决就业帮扶车间(工厂)“用工难”和脱贫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及时跟进落实有针对性帮扶举措,对脱贫劳动力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推动脱贫劳动力由“靠苦力挣工钱”向“凭技能拿工资”转变。
健全制度“管”。印发《萧县进一步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管理办法》《萧县帮扶工厂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等文件,成立联合督导组,定期对就业帮扶车间(工厂)生产、经营、销售、用工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按照生产经营规模、吸纳就业能力、助推群众增收效益等情况,通过“转型发展一批、支持新建一批、有序退出一批”,对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实行动态调整,确保持续发挥效益。(记者彭序)
来源:中安在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