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中,有一个地方可谓是帝王高产区,那就是淮海地区。淮海地区大致范围就是如今的淮河流域,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地带。相信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淮海地区为何历史上会出这么多帝王?所谓帝王云集之处,如西楚霸王项羽是今江苏宿迁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是今江苏徐州丰县人,三国时曹魏创始人曹操是今安徽亳州人,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是今安徽宿州萧县人,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是今山东临沂人,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是今安徽宿州砀山人,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是今江苏徐州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今安徽凤阳人。这些帝王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其中不乏大一统王朝的帝王,如刘邦、朱元璋。而淮海地区的中心徐州更有着帝王之乡的美名,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有人可能会拿出虚无飘渺的王霸之气说事,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和淮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约公里。淮河的长度虽然无法和长江、黄河相比,但是淮河流域却非常广,介于长江、黄河之间,地跨豫、鄂、皖、苏、鲁五省,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孕育了大量的人口。相关数据显示,淮河流域总人口约1.65亿,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各大江大河流域中,淮河流域的人口密度是最高的,平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人。在古代,按说在这片平原上,老百姓应该很容易过得不错,但老天好像给人们开了个玩笑。因为淮河是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上下游落差很大,上游地面落差米,而下游地面落差只有6米。淮河距离短,加上如此巨大的落差,一旦上游暴雨,洪水很快便如猛虎下山般冲入中下游平原地区,极易造成水灾。一条淮河已经够老百姓受的了,而这还不算完,以改道频繁著称的黄河还经常再助攻一下。黄河夺淮入海后,失去入海水道的淮河更加肆虐,淮海地区更是水深火热。淮河两岸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区域,看几个数据你一定会有更直观的感受。据相关数据统计,年之前的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不但有水灾,往往伴随而来的还有旱灾,从年到年的五百年间,淮河流域内发生较大旱灾次。基本上就是三年两淹,两年一旱,在频繁的水旱灾害下,淮海地区的老百姓面临的将是良田浸没、房舍倾覆、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民不聊生。淮海地区的老百姓面临的不仅仅是天灾,还有人祸。淮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东濒黄海,西连中原,北接齐鲁,南达吴越,土地肥沃、盛产粮食,且人口众多。位置重要、有兵源、有粮食,夹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谁拿下淮海地区,谁就有争霸中原的本钱,是典型的四战之地,历代动荡时期这里都会爆发激烈的冲突。在南北分裂对峙时期,淮海地区更是如此,南方势力坚守“守江必守淮”的生存准则,是将淮河一线作为生命线来反复争夺的。但凡战乱,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农田荒芜、流离失所,惨不忍睹。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要活下去并不容易,要和天斗、和人斗,淮海地区历来民风彪悍,争强斗狠是环境所迫。当王朝末期天下大乱,叠加水旱灾害时,老百姓活不下去就只有一条路可走,揭竿而起是最后的选择。历史上淮海地区总是率先出现义军,不是没有道理的。如秦末在大泽乡吹响反秦号角的陈胜吴广、西汉末的绿林赤眉、唐末王仙之黄巢、北宋末宋江、元末红巾军、清末太平天国十八股捻首之一的张乐行等都是从这个地区燃起星星之火的。淮海地区的兵源数量大、质量高,处于南北交界地带,南船北马都不陌生,陆战、水战都不在话下。本就民风彪悍,活不下去的时候作战更勇猛,经过无数的战争磨练,涌现出一个个搅动时代的风云人物也就不奇怪了。本文地图出自下方《中国历史地图集》,含多幅地图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