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业治疗的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bdfzj/
记者李亚彪、陈诺、王菲
长三角35.8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安徽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长三角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中,安徽又是什么样的分量?
从“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进入长三角地区这个“班级”,搭上一体化的“快车”,成为今天安徽发展的最大红利、最强动能。
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加快创新要素高效集聚。扬“制造特色鲜明”之长,深化产业链对接协作。扬“生态资源良好”之长,推动良好生态环境价值转化。扬“内陆腹地广阔”之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能级。潮起江海5年间,这个中部省份依托发展“优势论”,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听到了紧跟沪苏浙的高质量发展脚步声……
从“小太阳”到“大飞机”
打造长三角创新驱动器
巢湖之滨,安徽创新馆人流如织。这座展馆以创新之名,是洞窥一个省域创新活跃强劲的“窗口”。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弯折20万次不破损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建成4年间,这个8万多平方米的展馆以平均每天新增1.3件展品的布展之速,亮出了约件“黑科技”。
这个中部省份的“创新单元”不仅于此,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落子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列全国第7位,连续11年居第一方阵。
蚌埠的超薄玻璃、铜陵的铜基新材料、淮南的煤炭安全环保技术……安徽各地的技术成果不断在长三角流转、赋能。
安徽创新没有闭门造车。安徽合肥、上海张江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两心同创”;与江苏合作,建立南京都市圈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制度;科大讯飞依托合肥、杭州两地科研力量,不断更新迭代工业巡检机器人、声学成像仪等拳头产品,赋能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让23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4万多台套科学仪器在平台上流动共享。
4月12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十年增长近1.5倍。
报告发布当晚,EAST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秒,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这个“小太阳”在合肥西郊的“科学岛”,合力“造太阳”的人遍布长三角:EAST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上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其中不少来自长三角的科研单位和企业。
“EAST建设时期外真空杜瓦的部分部件由上海锅炉厂加工。在高温超导磁体关键技术等领域,我们同上海大学和浙江的企业有紧密合作,EAST物理实验还为长三角地区如浙江大学、中国科大、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科研机构项目提供装置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
步入大科学装置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邵翔和同事正忙着氢能领域课题实验。据他介绍,这一装置不仅能应用于基础学科研究,还可以助力新能源、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发展,每天都有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和企业用户在这里进行实验。
一体化,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月28日,C大型客机完成商业首航。背后,安徽淮北的陶铝新材料产业功不可没。当地引入上海交通大学王浩伟教授团队,将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陶铝新材料用在客机舱门和地板支撑梁,实现大幅减重。通过对纳米陶瓷铝合金进行成分优化设计、熔铸、轧制技术攻关研发的飞机蒙皮,有效改善了第二代铝锂合金的各向异性问题,使材料的屈服强度提高40%,实现了对国外产品的替代。”王浩伟说。
陶铝新材料诞生于上海,产业化在安徽,辐射带动长三角乃至全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工业等产业升级。
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让创新成果在最短周期内进入市场,这就是驱动器的力量。
从低端转移到高端协同
当好长三角产业承接地
5月下旬的“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启动大会期间,共有个项目签约,其中不乏来自长三角的高端产业。
由于地缘相近,发展阶段不同,安徽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有很长的历史。然而,许多年前,跨省际转移到安徽的不少是落后产能。彼时的安徽,产业离不开“煤粮钢”,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曾让安徽面临低端产业承接的尴尬。
今天的安徽正从要素驱动跨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动态存储芯片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产业共同组成的“芯屏汽合”,集成电路、白色家电等面向消费终端的现代制造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组成的“集终生智”,成为“安徽造”鲜明的新特征。
新产业地标,注定是带来全新的产业承接。
标准化厂房、人才公寓、文体中心……皖苏交界的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内,新项目陆续落地生根。“我们与南京市浦口区联手打造产业园区,瞄准半导体和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探索产业协同。”滁州市南谯区发改委重点办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是最早一批落户的企业,皖苏一体化产业合作机制让项目进展顺利,产能爬坡比预想快很多。一期已进入试产阶段,达产后可年产6英寸晶圆72万片,预计年销售收入10亿元。”南京华瑞微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翁锦烽说。
从低端转移、单向承接到协同互补、利益共享,安徽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深耕长三角产业协同“试验田”,加速融入沪苏浙产业链供应链,共同组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合力补链、固链、强链、延链。
皖北宿州,安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之一的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正探索以区域产业协同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今年前4个月实现产值5.8亿元,同比增长81%。“在上海张江辐射带动下,我们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版图,通过品牌共享、平台共建、基金共育、合作共赢,促进本地产业迈向中高端。”园区服务中心主任董莉说。
外地人印象中“农”字当头的阜阳,也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地。来自浙江的巨东再生金属绿色智能制造、来自江苏的赛颍光伏电池及组件、来自上海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研发生产……一批沪苏浙的百亿级投资项目落地,以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皖南芜湖,江北新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按下“快进键”。“长三角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算力需求激增。我们正探索长三角算力资源共用共享,加快构建算力资源‘一体协同、辐射全域’发展格局,助力区域先进制造业。”芜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方坚说。
工程车川流不息、钢筋撞击声此起彼伏……池州市青阳经济开发区,总投资亿元的安徽宝镁年产30万吨高性能镁基轻合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正全速推进。池州已初步形成以镁基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这个皖江城市随之走进了“镁”好时代。
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到汽车结构件,再到轨道交通装备、医疗器械,镁基新材料应用广泛。“以‘镁’为媒,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企业到池州布局,我们正越来越深地嵌入到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中。”池州市副市长何刚说。
在“皖电东送”主战场淮南,连续两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上,签约项目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项目占比明显增长,从35%提高到44%。
据安徽省统计,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多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万亿元。沪苏浙还为安徽一产、二产、三产提供了巨大市场,与安徽经济实现了“珠联璧合”。
产业承接的最理想状态,一定是有机地互相嵌入,而不是无机地盲目扎堆。要素能合理流动并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得以优化,国内大循环得以畅通。这,也许是安徽扬制造特色鲜明之长,当好长三角产业承接地的新使命。
从共护一江水到同饮一江水
筑起长三角绿色大屏障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生态保护没有隔离带,何况一域。
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在最西端的安徽,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从这里向东奔向大海,皖西大别山是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皖南山区是钱塘江流域的水源地。
着力建造新安江、长江、淮河以及江淮运河四条生态廊道,构建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两条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长三角生态屏障……打开《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字里行间透出推进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的决心。
绿树成荫,鸟鸣啁啾。初夏时节,江淮大地满目葱茏。宣城市旌德县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深处,一株株红豆杉舒枝展叶。这片2万多亩的林场犹如绿宝石,镶嵌在长三角沃土上。
“一定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宣城市委书记李中说。宣城毗邻苏浙,地近沪杭,森林覆盖率超过60%。林业部门曾算过一笔账,全市森林年可固碳余万吨,是该市工业企业碳排放量的1.5倍,堪称长三角地区的“绿肺”。
安徽省林业局一级巡视员齐新说,安徽森林面积约占长三角地区三分之一,作为长三角上游省份,守绿护绿的意义已超越了省界。筑牢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绿色屏障,可澄净下游江河水质、涵养地下水源,还能固碳生氧,有助于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快看!又见江豚了!”在铜陵、安庆长江沿岸,总有市民面对江豚的出现兴奋不已。圆圆的脑袋,微翘的嘴角,有“微笑天使”之称的长江江豚是长江流域独有的物种,曾一度濒于灭绝。
“江豚是长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我们强力推进长江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确保留住‘长江的微笑’。”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马建华说。
顺江而下,行至长江皖苏交界水域。晚上9时许,马鞍山市的渔政执法人员崔圣夏带着行政执法仪、夜视仪,准备到江堤巡查。
“这里两省交界,违法人员喜欢打执法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过去异地违法调查取证有不少困难。两年前马鞍山和南京建立苏皖交界水域联防共治机制以来,执法效率高多了。”崔圣夏说。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协同推进跨界水体保护,新安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南京和马鞍山的江宁—博望供水一体化签约,实现同饮一江水目标……从共护一江水到共饮一江水,安徽在守绿护绿中,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北纬30度线穿越皖南大地,造就天下奇景黄山。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景区共接待进山游客万人,其中60%来自长三角地区。安徽正大力引客入皖,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
皖西大别山区,六安市面向长三角发达地区消费群体和市场,建设“生态原味·乡宿六安”精品民宿。今年一季度,新建、改建民宿40多家,完成投资2.77亿元。
亳州市蒙城县打造“绿色亳农”品牌,围绕西蓝花、青豆、马铃薯、甘蓝等发展连片蔬菜生产基地,高标准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长三角版图上,美好安徽必定是发展高质量和生态高颜值的有机统一。
扬生态资源良好之长,安徽天生丽质,安徽锦绣可期。
从“左右逢源”到通江达海
拓宽长三角开放新通道
摊开长三角地图,以合肥为圆心,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圈,集聚了全国30%的人口、35%的经济总量、40%的消费市场。
这是一个“左右逢源”的省域。长三角地区有安徽,中部地区有安徽,长江经济带有安徽,“一带一路”有安徽……这里是长三角地区承东启西的桥头堡。
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东与浙江省长兴县毗邻,北与江苏省溧阳、宜兴相连,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过去群山阻隔,三省在此连而不通。今天的广德,共有县级以上与苏浙毗邻公路18条,里程超过公里。出山向海的路也修到了这里,推动新杭镇跻身产业强镇。
“一体化进程下,省际经贸往来更加密切,我们成为长三角的内陆腹地。新杭镇的产业园入驻多家企业,九成来自沪苏浙。”新杭镇镇长刘德怀说。
年底,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长江与淮河历史性“牵手”。“引江济淮让长三角地区的纵深更为广阔,长三角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可以由此北上,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可以南下。”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说。
依托长三角,安徽不断打开通往中西部内陆腹地的新通道。
陆运,加密对接长三角、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省际出口。水运,芜湖港朱家桥物流园区一期码头建成,安徽省港航集团开展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空运,加快建设合肥机场“一枢纽一中心”和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
扬内陆腹地广阔之长,拥江而立,向海而兴。
5月19日,随着汽笛鸣响,一列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合肥,向西而去。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送多列,覆盖18个国家、个国际站点城市,大批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货物从这里走向世界。中欧班列(合肥)还牵手宁波北仑港、上海洋山港开行铁海联运班列,为安徽乃至长三角推动外贸促稳提质提供新通道。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之称的蚌埠港热闹非凡,堆场内集装箱整齐摆放,泊位上重型吊机挥舞着“巨臂”,航道内船舶往来穿梭……
站在更高起点,这块长三角的内陆腹地正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高效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加快建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今年一季度,安徽进出口.6亿元,其中出口.2亿元、增长15.5%,增幅居长三角第一。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纵深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潮平两岸阔,江淮正奋楫。
(参与记者吴慧珺、水金辰、王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