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的好 https://m.39.net/pf/a_4789108.html采访对象刘昭允,商丘市文物局局长、副研究馆员,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隋唐大运河商丘段考古现场隋唐大运河商丘段考古现场阅读提示商丘人对隋唐大运河再熟悉不过。尤其是在申遗前后,商丘人对隋唐大运河的了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往,谈起隋唐大运河、商丘,大家注意力总会集中在隋唐大运河给商丘带来的种种改变。这次,刘昭允将以一名考古者的视角去讲解隋唐大运河与商丘的现实关系。隋唐大运河为何途经商丘要解决隋唐大运河为何选择了商丘这个问题,有必要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了解下相关的历史。中国开挖运河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多个诸侯国已开凿了运河,如吴国的邗沟、魏国的鸿沟、秦国的郑国渠等。公元前至年间,隋炀帝下令大规模征发民工开掘大运河,其主要目的为了便于把江南的粮食和财富运到都城洛阳,以及用兵高句丽的需要。隋唐大运河是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的基础上,开凿的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公里的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商丘段(以下简称商丘段)是通济渠的一部分,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查勘探,可以确认商丘段(通济渠)是在古睢水、蕲水的基础上开凿而成的。隋代以前,沟通黄、淮二水的汴渠,是自开封向东循反水、获水(故道均在今商丘之北)至今江苏徐州转入泗水、淮水。这条水路河道弯曲,且险阻较多,不易航行。隋开通济渠,从开封以东与古汴河分道东南行,循睢水、蕲水故道直接入淮。其目的是截弯取直,缩短距离,使航运更加快捷顺畅。同时河道从当时的商丘南侧通过,把这座战略重镇和京师及东南大都市扬州通过水路联结起来。商丘最早建城始于西周初年成王封微子于宋,微子在古睢水北岸营建国都(城址在商丘古城的外围),使用时间长达多年,直至宋亡。古人评价商丘说:“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为腰膂之地。”商丘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大运河必经之地。所以,隋唐大运河经过商丘,是截弯取直,缩短距离的必然选择,也是商丘重要战略地位的体现。大运河给商丘带来了什么因为商丘重要的战略位置,隋唐大运河选择了商丘。而隋唐大运河的通航,又进一步促成了商丘的交通枢纽地位。大运河通航后,商丘更成了唐宋时期中原乃至北方前往南方的重要通道,交通枢纽地位凸显。不过,交通枢纽地位是利也是弊,在战争时期,交通枢纽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兵灾。比如唐玄宗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中,睢阳(即商丘)即为叛军南下的必由之路。唐代名将张巡以及数千将士坚守城池10个月之久,商丘也饱受战乱之苦。大运河的通航促使商丘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唐代时,商丘成为当时的大都市之一。盛唐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等纷纷慕名到商丘游览,并对当时商丘的繁华用诗词大加称颂。杜甫在《遣怀》诗中写道:“昔我游宋中(指商丘),惟梁孝王都……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伴天下,主客多欢娱。”李白在《梁园吟》中写道:“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从这些千古传诵的佳作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一座繁华大都市的景象:道路四通八达,汴水直达于海,舟车往来,络绎不绝。城内的道路宽阔壮观,住着多达9万户的居民。按每户五六位口人计算,城市常住人口有四五十万人,在当时应属特大城市。每当夜幕降临,酒肆茶楼高朋满座,灯火通明,歌舞相伴,客人开杯畅饮,一片狂欢……大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商丘的商业活动更加繁荣。唐、宋时期的商丘,由于大运河的通航,西到京师,南达江淮,北到幽燕,十分便利。漕运商旅,八方辐辏,粮商、盐商、茶商、丝商等集聚于此,使商丘成为当时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千年大运河深埋商丘唐朝初期,通济渠更名为广济渠。唐朝中期以后,又改称汴渠,又名莨荡渠。隋唐至宋时的通济渠十分壮观。《大业杂记》记载:“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隋唐至宋,通济渠乃南北交通大动脉,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隋朝时,其经济重心已南移江南,但政治中心仍在黄河之滨,这一新的政治格局,使隋朝京师之所需和转漕给军,仰赖于南粮北运的状况更为明显。唐朝时,每年从江淮经通济渠转运两京的粮食有数十至百余万石,最多的时候二百多万石。到宋朝时运量更大,《宋史》卷九三:“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通济渠由于引入的是黄河水,不得不面对河床淤积,渠水变浅,河床逐年抬高的状况。隋唐和北宋时期,官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其进行疏导清淤。南宋时期,宋金南北对峙,运河为二者分占,加上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临安(今浙江杭州),官府开始疏于治理和清淤。南宋中后期,商丘境内部分渠段已淤塞断流。元、明、清定都北京,大运河从苏北改线东移成为南北流向,直穿山东丘陵区,通向华北平原,以达北京,全国漕运干线移出河南。通济渠的作用越来越小,淤塞更加严重。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记载:“(汴河)元,至元中淤,嘉靖中曾疏之,今复成平陆矣。”这说明商丘段在明代嘉靖年间曾经小规模的疏浚,但在清代早期再次淤平而完全断流。由于泥沙淤积,商丘段河床逐年增高,形成地上河,所以即使在完全废弃断流后,仍然能看到高出地表的河床及河堤。其上柳树成荫,“隋堤烟柳”是明清时期商丘、永城的八景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永城的部分地段还有高出地表二三米以上的遗迹。商丘段呈西北—东南流向,沿途经过睢县、宁陵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7个县(市、区),以虞城县芒种桥为界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在地面已看不出任何迹象,高出地表的河堤已完全摊平,河床也已被黄水泛滥的淤积层所覆盖。东段受黄河决口的影响相对较小,新中国成立后在其上修建了商丘至永城(南线)和永城至宿州公路。挖土修建路基时对部分河堤和河床造成了破坏。尽管如此,相比其他地区,商丘段保存基本完好。大运河给商丘留下的历史价值从考古的角度看,商丘段的发现和确认,解决了一个历史之谜。通济渠开封以西部分是在东汉汴渠的基础上修成的,但在开封以东,与汴渠分道折向东南,经睢县、商丘古城南、永城(老城)、宿县、泗县入淮。而汴渠是自开封一直向东(线路在商丘北部),经砀山、萧县、徐州东入泗水,通于淮河。前者经过商丘古城,后者则在商丘的北边通过,二者分别很大。但由于南宋以后通济渠曾多次淤塞断流,加之所经之地为黄泛区,沿线地貌变化很大,同时也由于汴渠的存在,因此文献中关于通济渠的走向及流经地点自古以来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商丘段的发现,佐证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和地点,起到了补史和证史作用。商丘段由于地处黄泛区,淤积严重而被深埋于地下,相对而言,受到的破坏较小,运河本体保存较好。另外根据文献记载及实地调查走访,在运河沿线还存在沉船、码头、桥梁、官仓、驿站、会馆等相关遗迹以及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城、镇、乡、村等,这些为研究当时的漕运制度、水利史、交通史、造船技术以及生产力、商业流通发展水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商丘段还是一个古代瓷器和陶器宝库。大运河故道内出土了大量的古代陶器、瓷器。经初步观察,瓷器的器形可见碗、罐、壶、钵、盆、盏、盘、杯、瓶、坛、枕、滴及人物、动物造型等。釉色有黄、青黄、白、青白、黑、酱、绿和三彩等。时代自隋始,跨越唐、五代、宋、金、元、明。窑口或窑系涉及邢窑、定窑、耀州窑、巩县窑、密县窑、磁州窑、当阳屿窑、鹤壁窑、界州窑、钧窑、寿州窑、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窑、长沙窑、越窑、德清窑等。商丘段故道出土的瓷器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十分罕见。唐宋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些珍贵标本,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制瓷工艺演变,运销和外销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贾若晨魏文慧)来源:京九晚报实习编辑王伟制作曹宇责编肖东审稿晖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