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萧县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策部署,着眼于奋力开创“全省进十强、全国争百强”新局面,全力在省际毗邻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省际跨区域合作发展、淮海经济区区域合作发展当排头、做示范,打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县域合作的品牌发展目标,突出东向发展、“双招双引”、优化营商环境战略举措,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下融长“快进键”,东向发展深度挺进
把规划布局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找准产业发展定位,深度开发优势资源,聚焦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规划布局全面提升。立足“四省通衢、淮海中心、徐州近郊”的独特区位优势,抢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及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机遇,明确实施“工业立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落实“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两翼”发展思路,坚持东向发展,扇形对接徐州,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构建“4N”交通路网,布局实施“4轴”联动,打造县经济开发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循环工业园“3N”发展平台,年投资8.4亿元建设3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加强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建设配套管网公里。年12月张江萧县高科技园(萧县经济开发区)被授牌安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园区累计注册企业70家,其中通过股权投资企业17家,股权投资金额7.38亿元。年完成产值25亿元,税收1.7亿元。组织编制萧徐一体化发展概念性研究规划、“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和各类专项规划,全力打造“一城三区一基地”。
协同发展取得实效。加快建设萧县泉山工业园,强化萧县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积极加快嵌入徐州智能机械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产业。萧泉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亩,目前,落户企业37家,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企业6家,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企业5家,接纳徐州产业转移企业18家。永兴路即将建成通车,融徐通道更加便捷。夹河收费站拆除,徐萧轨道交通项目纳入长三角“十四五”专项规划。医院、中医院合作共建,与徐州贾汪区等7个县区成立旅游城市联盟。
下好安商“先手棋”,“双招双引”突破增长
高质量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高质量推动“双招双引”工作开展。
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突出“强链补链”方向,用好“以商招商”抓手,成立十大产业招商推进组,充实上海、浙江、广东三个招商中心力量,创新实施工业社区理念和全产业链招商模式,长三角等地区企业呈现抱团入萧投资现象,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成效。
持续推进招才引智。建立萧县籍在外人才座谈联谊常态化机制,44名县外人才通过“雁归萧县”工程回乡工作。深化“萧人爱萧、萧人建萧”共识理念,积极主动走出去,传乡音、递家书、送温暖,吸引萧县人回乡投资。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坚持每月至少外出招商一次,定期举办招商会,秉承“亲”“清”政商关系原则,带头当好“店小二”,营造全社会重视企业、尊重企业家的创业氛围。积极调整招商策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调度机制建设。成立十大产业招商推进组,充实上海、浙江、广东3个招商中心力量,创新实施工业社区理念和全产业链招商模式。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工程,加强招商信息化平台建设,利用好项目智能管理系统。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创新方法“破堵点”,发展机制阳光规范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全方位优化发展环境。坚持发展牵引和问题导向,以阳光、公平、规范、法治为基准,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当好为企服务的“店小二”,推动县域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高质”增效。
议事决策程序更加规范科学。出台《萧县县政府投资限额以下零星工程定点招标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全覆盖。建立项目引进论证决策机制,进一步严格规范项目引进流程;建立重点工程决策建设论证机制,进一步优化重点工程建设决策流程。
重点工作管理更加集中有力。成立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将分散在业务单位的工程实行“一条龙”集中管理;建立健全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产集中管理体制,强化国资管理和投融资职能,公开处置国有资产,规范存款与金融机构考核挂钩、公共资金存放管理等制度,全面防范资金存放安全风险和廉政风险。
工作体系更加清晰明朗。推进县经济开发区体制改革,推行“扁平化”管理;从严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落实全县城市管理、文化、环保综合执法,建立乡镇综合执法体制。
公共资源交易更加公平阳光。严格规范工程交易,健全公共资源交易规则和管理制度、进场交易项目业务操作规程及相关服务标准,推行亿元以上项目进省级平台交易等交易办法。(萧县县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