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残唐五代的风云人物,凭借家族力量,兄弟三人齐心合力,攻下东南一隅之地,成为当时偏霸一方的割据诸侯;尽管“天高皇帝远”,他却能审时度势,不务虚名,甘居诸强之末,做一个大镇节度,而拒绝建号称帝;在位期间,他轻徭薄赋,任贤用能,较早开发福建,被后世福建人尊称为“开闽圣王”;因为他的历史贡献,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河南固始,却被海内外华人尊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成为全球闽台华人,心向往之的寻根圣地。
固始县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也是中原地区著名的劳务输出大县,在县城以东,有一条10公里长的大道与省道纵横相连。这条公路虽说平淡无奇,但其名称却非常有趣,它不是用区域山川命名(例如中山路,黄河路),而是用一位古人的名讳命名,那么,这条固始县道名称,到底托借哪位古人的大名呢?提及此人,固始人耳熟能详,其实他就是残唐五代时期,闽国开国君主,威武军节度使,“开闽三王”之一的王审知。
天下大乱,英雄出世
固始人王审知,出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年),就在同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庞勋等八百徐州兵,被朝廷征调至南召,戍边桂州(今桂林),为期三年。提及庞勋,今天大多数人对此公知之甚少,这不奇怪,因为庞勋原本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横竖不过是一个军需末吏,如果6年后,他不曾带队北返,率众转战千里,将大唐南北各州闹得鸡犬不宁,煌煌中华史册之中,定然不会留下他的大名。很多历史学家都将“庞勋兵变”,视为大唐覆亡的祸基事件。由此可见,咸通三年,不同寻常。
除此之外,唐末风云人物,吴国权臣徐温(李昪的养父,李昪是南唐的建立者)和唐僖宗李儇也都恰巧诞生于这一年。更有甚者,混世魔王,五代天字头号煞星,年仅11岁的朱三(后改名朱温),此时还是萧县一个默默无名的泼皮无赖,寄居在刘崇家中,蛰伏待机,不过45年后,这位被唐僖宗更名为朱全忠的节度使,将彻底终结统治古代中国长达年的大唐王朝。
史书说王审知是秦将王翦之后,琅琊王氏出身。不过到王审知这一代,王家已彻底沦为社会底层,王审知在家排行老三,在他上面有大哥王潮,二哥王审邽。要说这王家这三兄弟还真不简单,他们个个允文允武,强悍勇猛,因此被当地人称为“三龙”。平心而论,智勇兼备的王审知,更为英雄大哥王潮所钟爱。
残唐末代,天子无道、藩镇割据,宦官酿祸、大唐江山摇摇欲坠,行将就木。乾符二年(年),私盐贩子王仙芝率先起事,很快,同为私盐贩子的黄巢,也欣然加入其中,万没曾想,王仙芝和黄巢的强势崛起,竟促使大唐王朝,进入生命倒计时,迈入速亡期。古人常言“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通览古代中国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英雄或者说枭雄人物而言,末代乱世则更是他们所钟爱的黄金时代,因为政治腐败,社会固化等原因,蛰伏在民间的英雄豪杰,只有在社会动荡期,才能大展宏图,有所作为。
跟随兄长,开基立业
早年,王审知曾与大哥二哥一起,追随淮南人王绪,加入光州军,后来因为得罪秦宗权,致使这支队伍无法在河南立足,他们只好一路向南转移,经江西,到达福建境内。在此期间,因为王绪猜忌下属,无故屠杀部下,引发王潮和其他弟兄不满,最后在刘行全的协助下,王刘二人合作,趁其不备,将嗜好杀戮的王绪擒获拿下,并剥夺了他最高军队领导权。事后,王潮成为这支队伍新任统帅,王审知为副帅。这成为王氏政权肇基的起点。
成为主帅的王潮,原本打算带领部众,回归故乡。不料行军途中,被泉州乡绅张延鲁劝阻,张延鲁希望王潮能驱逐贪鄙无能的泉州刺史廖彦若。然后替代廖彦若,治理泉州。王潮闻言,觉得张延鲁所言,非常在理,于是当机立断,改变行程,继而转向,率众攻击泉州,并于一年后顺利攻克该州。
占据泉州的王潮,踌躇满志,他请求当时的福建观察使陈岩,代为上书,向天子请封刺史一职。陈岩审时度势,应了王潮所请,很快,王潮就成为名正言顺的朝廷命官——泉州刺史。
唐大顺二年(年)底,陈岩病重,临终之时,曾派人召王潮来福州,准备托孤。陈岩是希望自己离世之后,将福州交由精明强干的王潮来镇守,但陈岩妻弟、护军都将范晖(一说是陈岩女婿)利欲熏心,想自领福州,陈岩死后,他竟对外宣称自己是福州留后,同时阻挠王潮接管福州,王潮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至此,王范二人交恶。
王审知高大英俊,仪表堂堂,爱骑白马,因此,三军将士常唤他为“白马将军”。唐景福元年(年)二月,王潮派二弟王审知和堂弟王彦复,出兵进攻福州。
王审知深晓此战,关系重大,大哥能让自己自领一军,独当一面,也是希望借机锻炼自己,培养自己。他在感激大哥器重和信任之余,内心也不免升起同为英雄的豪迈之情。
福州作为福建首善之地,被各任刺史苦心经营,可谓城高池深,兵精粮足,固若金汤,取之肯定不易。果然,一年下来,王审知率众进攻,屡屡受挫,毫无进展。
范晖虽说愚蠢,但不糊涂。他很清楚,光靠自己手下这帮乌合之众防守福州,时间一长,城池必定陷落。于是他就休书一封,派人骑快马,向浙江头号军阀董昌(曾为吴越王钱镠的上司)求救。董昌和范晖是亲戚,人很仗义,接到求援信,他马上速发五千浙东兵,前来助战。王审知获悉董昌也来趟这道浑水,心中不免惊恐,因为这就意味着自己如果不能速胜,围攻福州的泉州兵就有腹背受敌的危险。情急之下,王审知只好求大哥王潮移驾福州,亲自督战,鼓舞士气。
王潮明白弟弟的苦衷,但泉州毕竟是王家军的大本营和根据地,自己若离开泉州,福州又不能短期攻克,那么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泉州就有失去的危险,到那时,王家兄弟就真的“辛辛苦苦七八年,一夜回到起兵前”了。因此,面对王审知的求救,王潮派人传话给弟弟道:“你缺兵,我给你补充,你缺将,我给你调派,如果三军罹难,我定然亲率六师,为你们报仇雪恨”。大哥话已至此,还能说什么呢。王审知只好重整军备,督师再战,此次王审知为鼓舞士气,亲自披挂上阵,身先士卒,泉州军见主帅如此英勇,士气大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很快,福州就被攻克。
面对泉州兵疯狂进攻,范晖早已魂飞天外,他知道自己一旦落入王潮手中,必定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城破前夕,他就弃城而逃,不过泉州军哪里肯放过他,一路追杀下来,范晖所部亲兵尽数被歼,连他本人也死于乱箭之下,浮尸海上。既然福州已经被泉州兵拿下,董昌所部救援兵,也就很知趣地退出了战争。
福州一役之后,王潮军声威大震。福建境内其他州县,均献表臣服,至此,福建五州(福州、泉州、汀州、建州、漳州),尽数为王潮所有,唐景福二年(年),唐昭宗册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福建观察副使。到了乾宁三年(年)九月,朝廷又升福建为威武军,王潮任威武军节度使。
闽王主政,保境安民
唐昭宗乾宁四年(年)十二月,乱世英雄,闽国实际奠基人王潮病逝,时年52岁。要说王潮真是好哥哥。遥想汉献帝建安五年(年),孙策临终前,将自己江东之主的权力让渡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如今,王潮高风亮节,也效法前贤孙策,抛开膝下四子,直接把福建五州军政大权,转交给三弟王审知。
虽说成为福建之主,王审知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内政建设方面,经过哥哥王潮和自己多年经营,算是卓有成效,不用担心。但是福建地处东南,生存环境恶劣,东北部的钱镠军事集团常常对自己不怀好意,西北方的杨行密政权对自己更是虎视眈眈,这不免让王审知整日里战战兢兢,如芒刺在背。坦率地说,钱杨二人占据的地盘好过福建,因为他们据有的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江南富庶之地。特别是杨行密,他的地盘和势力远超钱镠,而且淮南子弟,个个又能征惯战,相对而言,对福建威胁也最大。
好在福建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不过这点优势,并不能以策万全,川蜀地形更加复杂,还不是被中原政权一次次成功吞并。前思后想,王审知认为,福建要想自存和平安,就得和中原的朱温多亲多近,因为谁都看得出来,朱温是当时大唐第一政治军事大佬,连河东的李克用和淮南的杨行密都难以与之匹敌。
打开五代十国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审知割据的福建和朱温占据的中原地盘并不接壤,因为在朱温与王审知之间横亘着一个杨行密,而杨行密和朱温又势不两立,因此对王审知而言,与朱温交好,也就不存在被其蚕食鲸吞的危险;同时,王审知正好可利用朱温来牵制潜在对手杨行密,保障自身安全。
王审知这种在特殊环境下,萌生出来的生存技巧,真的堪称艺术。不过这种做法唯一不足之处,就是王审知得自降身价,向同为藩镇诸侯的朱温俯首称臣。王审知出身底层,这样的人最实在,他明白强敌环伺,生存才最重要,万万不可因虚名而处实祸。因此,尽管福建和朱温占据的中原地区,因为杨行密从中阻拦,并无旱路可通,王审知还是不断派人,通过海路,到汴州朝拜朱温大哥。
唐天祐四年(公元年)四月,梁王朱温,按捺不住内心称帝的野心,最终废唐自立,建立梁朝,史称“后梁”。王审知闻信后,第一时间遣使拜贺。由于天下诸侯对朱温篡唐之举义愤填膺(蜀王王建,晋王李克用,吴王杨行密发檄文声讨),因此继位之初,朱温的处境极其艰难,他万分渴望后梁政权能够获得其他藩镇势力的承认,王审知作为一镇诸侯,能及时上表庆贺,对他而言,真可谓雪中送炭。作为叱咤风云半生的一代枭雄,朱温当然明白投桃报李的道理,作为回赠,朱皇帝于后梁开平三年(年)四月,正式册封王审知为中书令、进爵闽王。这也可以视作是闽政权建国的肇始。
然而五代十国的政权,个个骤兴速亡,你方唱罢我登场。到了后唐元光元年(年),唐庄宗李存勖率领河东军,奇袭汴梁,梁末帝朱友贞自杀殉国,后梁灭亡。这一次,王审知故技重施,他立即和马殷、钱镠一道,上表称臣,公开奉后唐为正朔,承认李存勖的正统地位。后唐同光三年(年)十二月,割据近三十年、对福建开发做出巨大贡献的闽王王审知,病死于福州,享年64岁。
二王雄才,各领风骚
本篇行文主要讲述王审知事迹。我觉得王潮王审知兄弟,特别像汉末三国的孙策和孙权。闽国的实际统治地盘,也就是所谓的福建五州,在王潮生前,就被其实际占有和现实控制,王审知在接过哥哥传递过来的权力接力棒后,近30年内,都没怎么开疆拓土、扩大闽国版图。
不过王家兄弟和孙家兄弟终有不同,孙权接管江东基业时,还是一个18岁的年轻人,由于他本人在江东基业创建中,没有任何功劳,因此继位之初,孙权明显底气不足,急需周瑜张昭这些牛人强力辅佐。而王审知则不同,他一直是军队副帅,参与闽国创业全过程,他的领袖地位是自然形成的,因此由他替代哥哥,当家理政,那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的事,从来就没有人质疑他执掌闽国政权的合法性,也从没有人挑战过他的老大地位。
在我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对于王潮而言,他的历史使命就是打天下,这就类似于孙策,而王审知比哥哥小16岁,且更长寿,因此,王审知的历史使命,其实就是治天下,这个角色定位又酷似孙权。
闽王之谜,千古风流
下面我着重来谈闽国王王审知,自兄长王潮病逝之后,他一共独自经营福建28年。王审知治国才干,优于兄长。首先,他非常注重节俭,甚至经常穿带补丁的衣服会客,这种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为他赢得不少历史美名。
《贞观政要》上就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王审知就非常重视吏治建设。例如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宰相杨涉之弟杨沂,唐朝知名进士徐寅,这三人均在王审知手下任职,王审知有识人之明,且又知人善任,这些人怀才不遇,蹉跎半生后,方得遇明主,因此个个无不尽心竭力,发挥所长,他们对福建当地文化促进和经济发展,贡献颇多。另外很多不愿服务朱温和李克用父子的中原文人士大夫,在闻知王审知的英名后,也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赶赴福建,心甘情愿效力于王审知麾下,这也反证了王审知是一位重才、惜才的君主。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王审知深知其中五味。为此,他甚至亲自负责,狠抓水利工程建设,除此之外,他还在海边,围海造田,在平原地带推广双季稻,在山区种植茶树;最难能可贵的还在于,王审知利用福建临海优势,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据史书记载,福建和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甚至阿拉伯等国都有频繁密切的商贸往来,正是在王审知的领导之下,福建全境才第一次得到真正全面的开发和建设,为日后福建在南宋和元朝时期的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审知一生,成就颇多,最让后人叹为观止的其实还不是上述举措,而是他的政治谋略,王审知原本握有福建,却谨事四邻,尽量避免和周边政权兵戎相见。为了和其他割据势力和睦相处,他还主动与吴越国互通婚姻,甚至为了闽国肃宁,甘愿与割据岭南的南汉天子刘结为儿女亲家,当然了,这些婚姻的背后,更多是基于政治算计和安全考量,虽说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儿女的幸福,毕竟通过政治婚姻这根纽带,它可以让福建百姓多享受几年和平岁月,这对于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闽国民众来说,真的弥足珍贵。
王审知身上还藏有一谜,让后人非常好奇。那就是终其一生,他都不肯登基称帝,每当有人向他劝进,他都一笑了之,然后解释道:“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我们当然不能据此断定他自始至终,没有建号帝王的政治野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方面可能王审知其人,真的性格恬淡,不愿僭越称帝,不过我想更大的原因,还在于自身实力不强,王审知不愿树敌过多。毕竟他生活的时代,群雄割据,强邻环伺,中原先有后梁代唐,后又历经庄宗建唐。抛开这些实力强大的中原王朝不谈,即便像吴、吴越、马楚和南汉这样的地方割据政权,其军事实力也强于福建,在这种环境下,福建当政者最明智的生存策略,其实就是韬光养晦,极力和中原王朝以及周边地方政权搞好关系,保境安民,不要总惹是生非,撩拨四邻,给自己制造无谓的纷扰。
综上所述,我认为王审知的确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文武双全的政治家,他非常清楚自身的艰难处境,也能在不利于己的困境中,想出最为明智的应对之策,破解难题,且本人意志坚定,行事果断,这种超人的意志力和杰出的政治智慧,正是闽国得以长久立足发展的根本。可惜王审知一死,他的继任者资质平平,个人能力欠佳不说,还虚骄自大,甚至不惜违背祖训,妄想和同时代其他强大割据政权领导人一样称孤道寡,平起平坐,从而酿成亡国大祸。
行文至此,我想引用北宋两位史学家对王审知的点评做结,来结束全文。
司马光:审知性俭约,常蹑麻屦,府舍卑陋,未尝营葺。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以安。
欧阳修:审知虽起盗贼,而为人俭约,好礼下士。
参考文献:
《新五代史》——欧阳修(北宋)
《十国春秋》——吴任臣(清代)
谨以此文,致敬中国古代史大名鼎鼎的开闽三王及固始县根亲文化节(完)。
相关文章:他是唐末固始人,风云际会成为福建节度使,闽国实际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