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50403/y4vd7i7.html
本报记者张继敏通讯员许开明张尊臣
产业是发展之基。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在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上下功夫,坚持新发展理念,解决“卡脖子”难题,延伸产业链,让生态畜牧业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产业。
构建农业发展新高地
在萧县,流传着“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说法。一碗伏羊汤,带动了一条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近年来,萧县大力实施规模化养殖,因地制宜改良品种,着力做优白山羊“畜头肉尾”增值文章。
一是以点带面示范,发展规模养殖。萧县大力推广地方优良品种和饲养技术规范,开展白山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围绕肉羊养殖“五个标准化”编制肉羊标准化技术规程,指导全县肉羊养殖场建设。在官桥、白土、庄里、黄口、丁里5个山羊养殖重点乡镇,各创建1家标准化示范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以点带面,加快示范场周边中小养殖场(户)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
二是推广良种繁育,开发专用品种。为打造白山羊产业集群,萧县聘请省肉牛羊产业体系专家团队开展提纯保育工作,保持白山羊抗病力强、耐粗饲、肉质好等特点。大力推广健康、环保、生态的“高床养殖+山林放牧”生产模式,在保护种资资源的前提下,开发专用品种,护航产业发展。
三是创新养殖模式,构建产业格局。萧县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整合闲置资源,支持农户发展庭院养殖。萧县冀源养殖有限公司的“放母收羊”模式和萧县洪水牧业有限公司的“山羊养殖三套餐”模式,既解决了村民养殖面临的资金和建场用地难题,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发展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助力萧县构建“小规模、大群体”产业格局。
四是种养循环发展,打造生态环保样板。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总要求,萧县推进种养循环发展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在荒山荒坡区域,推行种草养羊,通过“生态放养+林下牧草+高床养殖”“山坡放养+舍饲补料”模式,同时解决粪污污染与青饲料缺乏两大难题;在平原区域,推行果园套种牧草,建立肉羊养殖“场床一体化+药浴池”圈舍养殖系统,解决粪污资源化利用、白山羊圈养难等问题。
萧县是畜牧养殖大县,畜牧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亿元。除了白山羊,依托紫葡萄、红辣椒、橙胡萝卜、绿芦笋等特色资源,萧县提出“五彩农业”发展理念,编制“五彩”产业发展规划,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织密质量安全防控网
质量安全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萧县注重质量安全监管与保障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措施,确保畜牧产品质量和安全“双提升”。
落实主体责任,提升防控能力。为落实养殖场主体责任,萧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在全县规模养殖场统一安装动物防疫安全生产公示栏,明确养殖场业主的职责义务,同时定期开展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整治活动,实行“清单”管理,建立排查清单、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年共排查养殖场、屠宰场0多场次,整改问题个。
加强培训演练,筑牢安全堤坝。年,该中心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布病防控知识授课组,在各个乡镇组织开展以牛羊养殖从业者、技术服务人员和监管人员为对象的布病防控培训活动。年2月中旬以来,授课组在23个乡镇举办12场布病防控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养殖户名。
实行智慧监管,守护“舌尖安全”。在全县屠宰企业推行“一码三证”无纸化出证,实现畜禽屠宰环节检疫出证“一码三证”联查。“三证”即屠宰前的“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动物来源)、屠宰后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消费者扫描产品 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打造多元融合发展新格局
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萧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脉动日益强劲。
肉牛肉羊养殖是萧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依托资源禀赋优势,萧县被认定为“安徽省肉羊生产大县”,现有1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家市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养殖专业村。
萧县积极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促进“运活畜”向“运肉”转变,实施萧县白山羊生、熟羊肉产品的冰鲜远程上市。安徽牧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屠宰加工项目实现年加工屠宰肉羊50万只,配套速冻冰鲜库0吨;龙城镇羊肉物流配送建设项目为萧县羊肉、萧县羊肉汤提供了外销通道,冷藏保鲜库、运输车辆等配备齐全。目前,萧县羊肉已成为特色品牌,以羊为食材的菜品远销全国各地,全产业链产值24亿元,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依托“新徽菜·名徽厨”暖民心工程、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名片,萧县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发展全域旅游,计划打造特色美食村2个、乡村旅游“双微”改造提升点个,培育旅游风景道1条,将旅游业做优做强。
萧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主任许铁表示,年将集聚政策扶持之力、资源整合之力、产业循环之力,加快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