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42.html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建新通讯员李英平
9月24日,在医院康疗室,在此休养的抗战老兵杨元璋看着送到床前的生日蛋糕和鲜花高兴不已。
当天是杨元璋老人岁生日,平顶山市政府办公室、医院的工作人员专程为老人送来了带有寿桃造型的生日蛋糕、“寿”字书法条幅和鲜花,向他送上美好的祝福。
杨元璋生于年9月,年入伍参加新四军第四师,跟随彭雪枫将军对日作战。杨元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诸多战功。
解放后,杨元璋曾担任中共夏邑县委第一任书记,年调入平顶山工作,任市政府秘书长,后当选该市政协副主席,年离休,在平顶山市干休所安享晚年,先后获得全国、省、市健康老人等荣誉称号。
相关链接:新四军老战士杨元璋奇袭日寇斩凶顽,毫发无损写传奇
年抗战全面爆发时,杨元璋刚刚19岁,很快加入到地方武装部队,以期有朝一日,能用一己之力保家卫国。
当战火燃烧到家乡的土地时,他毅然走上战场。不期而至的战斗中,忍痛看着身边抗战的勇士一个个倒下,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却。
面对强大而凶残的敌人,他和他所在的队伍精心谋划,用智取的方式奇袭日军的据点,全歼日军一个小队,打出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威震四方。
参加抗战的峥嵘岁月里,他久经沙场,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就是平顶山离休老干部、已97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杨元璋老先生。历经血与火的抗战洗礼,写就他荣耀的抗战传奇……
初上战场战事惨烈
“你找参加抗战的老革命,杨元璋的事迹很突出,走,我领你找他。”7月23日上午,在市干休所大院,记者见到居住在此的93岁离休老干部于家祥时,老人快人快语,很热情。
在平顶山市干休所大院东南角一处房屋前,97岁的杨元璋老人应声开门。于家祥进门后附在杨元璋耳边,大声告知记者的身份和采访意图。
“抗战时他打过很多仗,身上没受过伤,就是现在耳朵聋了。”于家祥老人说道。
杨元璋老人眉发皆白、慈眉善目,身材瘦削的他衣着简朴,乐呵呵地笑着,看上去精神头儿很好。他家不大的客厅里沙发、茶几等家具式样普通,天花板下吊着一台年代久远的老式吊扇。
让家人倒上几杯开水后,杨元璋老人端坐在沙发上。随着他时而平静、时而激昂的讲述,70多年前他参加抗战、无数次出生入死的往事一一浮现开来。
“我打的第一场仗是在我的老家安徽萧县”。杨元璋老人说,年抗战爆发后,他就加入了家乡附近的一个地方武装团队,一年后到县里的保安大队第一连一排当兵。
他至今清晰地记得那一仗发生的时间——年5月15日。当天,日军准备攻打徐州附近的萧县县城,他所在的排奉命提前进入县城,配合当时的国军第师守城。
“我们下午到了县城”,之后,他和其他守城人员开始沿着县城的城墙摸排查找,“看哪个地方能守,哪个地方能攻”。
天黑时分,赶几十里路进入县城的杨元璋十分困乏,“我当时累得很!”于是,他和排里的一位王姓士兵准备到东城门附近的一间屋子里休息。
在这间不大的屋子里,他找来两块砖头当枕头在地上躺下,抱着枪很快入睡。那位王姓士兵带着两颗手雷,在门口处坐着休息,屋里一盏简易的铁灯还亮着。
就在熟睡之际,他被一声巨响震醒,睁开眼发现屋里漆黑一片,睡前亮着的铁灯灭了,屋里全是呛人的火药味。
他摸黑走到门口,发现门口的士兵躺倒在地,身上被炸得不成样子,“血哗哗流”,已没了气息。“快来人啊!老王被炸死了!”他大声喊道。
等其他士兵赶到时发现,是敌人的炮弹打过来,引爆了老王身上的手雷致使其当场身亡。
不可思议的是,杨元璋头下的两块砖头当时也被炸烂了,而他自己却安然无事,身上也没有一点伤。
接下来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8日早上。当时日军从北门处爬上城墙,师剩余的将士开始向东城门处后撤,准备向徐州方向转移。
“城里到处是死人,我们伤亡太严重。”杨元璋老人说,到18日早上,师的将士们大部分都战死了,县城已经守不住了。
师将士退向东城门时,杨元璋亲眼看到一位机枪手停住脚步喊道,“我们不跑了,跟他们同归于尽”,边说边向紧追不舍的日军射击,直至战死。
与杨元璋同在一个排的一位战友,当时左胳膊被打断了,右手仍拎着枪,杨元璋当即让他把枪扔掉,留下两颗手雷,随时准备与日军同归于尽。
退至东城门处,发现城门被封死。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杨元璋与师师长等人用绳索搭上几米高的城墙翻墙突围出去。
“总共只有十七个人突围出来”,杨元璋老人回忆至此,言语哽咽而沉痛。他略略停顿后说,“那不是九死一生,那是万死一生。”说这话时他神情淡然,但平静的话语里分明又透着悲壮的情怀。
奇袭日寇威震四方
萧县县城之战后,杨元璋所在的保安大队整个队伍被打散,不复存在。无奈中他回到距离县城数十里远的王胡寨村自己的家中。
“日本人到处抓人,咋办呢?”他这样回忆70多年前所遇到的境况。
就在他感到很迷茫的时候,年8月,他接触到了开始在萧县开展工作的李玉平等中共党员。
怀着对日军的刻骨仇恨,在当地地下党的指示和支持下,年龄仅19岁的杨元璋召集村子附近的年轻人,成立了地方自卫队,由他任队长,经常和当地的抗日义勇队一起抗击日军的侵扰。
这一年的中秋节前夕,杨元璋所带领的自卫队侦察到一个信息,在陇海铁路东段一个名叫黄庙的日军据点,新驻扎的日军仅有一个排的兵力,这个据点一处大院里有一坑塘,这些日军经常在坑塘里洗澡。
“我们决定趁鬼子洗澡的时候干掉他们”,杨元璋老人说,他们当时就决定对日军“打埋伏”,进行奇袭。
为侦察到更准确的信息,他特意让人拿着四只鸡、一篮子鸡蛋前往日军据点进行“慰问”。
“日本人最爱吃鸡了”,杨元璋老人开心地回忆道,当他们的人拿着这些礼物前往“慰问”时,那些日本鬼子特别高兴,很顺利地就让他们的人进去了。最终,又了解到日军有17人、16支步枪、一挺轻机枪等情报信息。
中秋节到来之际的一天中午,他们和抗日义勇队十七大队的几名队员一起,又一次带上几只鸡等物品前往据点“慰问”,又一次顺顺当当进入了据点。只不过这一次,他们带去的其他“慰问品”非同寻常。
在看到17名日军有16人在坑塘里洗澡,仅有一名士兵在坑塘边看守枪支时,前面的几名队员迅疾从篮子里抽出隐藏的短枪,“朝着坑塘里的日军‘叭叭叭’一阵猛烈射击”。
杨元璋老人说,这一仗把坑塘里的日军全部打死打伤了,他冲上前把坑塘边负责看守武器的那名士兵给俘虏了。
仅几分钟的工夫,战斗结束,而他们参战的队员没有一人受伤。“那一仗打得真是漂亮,真是解气,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杨元璋老人说。
一些史料对这次奇袭战也多有记载和总结:这次战斗全歼日军一个小队,缴获17支步枪、一挺轻机枪。此次战斗是当地抗日武装“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
此次战斗过后,当地的抗日武装威震四方,很快就扩编到20多个大队多人,并形成有22个县方圆近公里的湖西抗日根据地。
身经百战写就传奇
在抗击日寇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青年时期的杨元璋怀着满腔革命热情迅速成长。年4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受萧县中心县委负责人李玉平指派,到萧县附近的砀山建立党组织。
“我那时入党的理由有两条:一是打敌人,二是我不怕死”,杨元璋老人说,尽管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咋上过学,但他平时爱学习,通过自修,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家成分好,我品质好,跟党联系上了,我就积极要求入党”。
面对砀山“那时很乱”的时局,他在那里工作不到两个月,就建立起三个党支部,掌握两个区队武装,建立起砀南特别支部。当年9月,年仅20岁的他已被委任为砀南县委书记,领导当地的武装抗日、抗敌斗争,他也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之一。
年初,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摩擦波及砀山,斗争形势和特点有所变化。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四师番号变为新四军四师,开始东撤到津浦路东。砀南县委的干部也随军东撤至江苏的洪泽湖一带,一律部队化管理,他同时兼任新四军四师的一个营教导员。
杨元璋老人说,新四军四师师长是抗日名将彭雪枫。在他入编新四军的三年多时间里,他曾跟随这支队伍打过无数胜仗。
“当时,我只知道自己的首长是彭雪枫,并没有见过面。他是首长,平时又忙,所以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但他却知道我的名字。”说到这里,他流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就在这一阶段,他开始在新四军主办的《拂晓报》上发表文章。一次,在由四师政委邓子恢主持的会议上,当邓子恢介绍他是“区委工作组的杨元璋”时,彭雪枫对着他说道,“你就是杨元璋啊,你的文章我看过,写得很好”。
“我真是没有想到,首长居然会知道我的名字。说实话,我当时非常激动,能被首长记住,是我的荣幸啊!唉!可惜啊……”说到这里,他侧过头,一阵沉默。
沉吟良久,他又开始了回忆:“年8月,彭雪枫首长接到命令,决定带部队往西打,打到河南夏邑县一带”,“当时首长告诉我,打下夏邑,准备让我当夏邑的县委书记。”
“一路上我们连打两场胜仗,第一仗是打小朱庄,第二仗打夏邑的八里庄”,杨元璋老人说,9月份打到了八里庄,那里是敌人的一个据点,有近两千名敌人在那里顽抗。9月11日,彭雪枫首长带着两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攻打八里庄。
然而,就在战斗即将结束之际,身在前线的彭雪枫不幸遭遇流弹当场壮烈牺牲。
“我当时就在他身边几米远的地方,我们所有在场人员都不敢相信这一事实”,说这话时,杨元璋老人禁不住热泪盈眶。
“他牺牲时才37岁啊!”杨元璋老人不无感叹地说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他文武双全,讲话能讲哭你,也能讲笑你,太可惜了!”
抗战胜利后,杨元璋还担任过豫皖苏根据地第五支队的政委等职务,全国解放后,他成为夏邑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后在原河南省计委任职,其间,曾直接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过河南省的农业工作。据其女儿杨静介绍,杨元璋年调入平顶山市,后当选为市政协副主席,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离休,在该市干休所安享晚年。
如今,已是97岁高龄的杨元璋老人晚年生活幸福,身体康健,他还曾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
“他在抗战期间打过那么多仗,多次出生入死,却没受过伤,这很了不起。”一直陪同采访的于家祥老人这样评价杨元璋老人。(原载于年8月11日《平顶山晚报》)
编辑:王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