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泗交汇处,黄河映带流扒一扒徐州的河

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2899159415006952&wfr=spider&for=pc
<

河流,本无文化,与人类相联系时,便作为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了孕育、产生、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从历史地理环境上看,徐州的诞生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徐州临水由来已久,从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徐州为九州之一,“州”本来为水中的陆地。上古先秦之世,北界邹鲁,西接梁宋,东到大海,南临扬州。到清朝,徐州由三面环水到四面环水。

城北有西向东流向的汴水、黄河,城东有北向南流向的泗水河、南北流向的大运河,城西有北南流向的护城河,城南有东西流向的奎河。泗水河、汴河、黄河、大运河四水绕徐州,水运不仅成全了徐州“五省通衢”(鲁、豫、皖加之大运河南通浙江,北达河北)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而且,河文化影响了徐州历史文化,形成了徐州区域文化多层面的个性特征,造就了徐州人的性格。

古泗水汴水流域图

春秋战国到先秦,徐州主流文化是齐鲁文化,究其原因是泗水传递而来。泗水河,亦称泗水、泗河,虞夏为徐州之域,因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称泗水河。泗水经曲阜、兖州、鱼台、沛县、留城过徐州,又折向东南流经吕梁,下邳,合沂、沭二水入淮河。河长余公里,流域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泗水与汴水合流结合部在徐州城中心。当然,古泗水河槽-米宽,局部宽1米,是流经徐淮大地上的一条古河道。是淮河上的最大支流,几乎占淮河流域的三分之一。汴泗流域交通便利,灌溉农田造福人民的同时,也时常泛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不仅点出了汴、泗的流向,也道出了汴、泗两岸的忧伤。

徐州汴泗交汇处

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

——《此日足可惜张籍》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唐?韩愈公元年,在徐州张建封幕僚任职时所写)

历史上泗水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禹贡》就有过“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记载。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大多建都在黄河流域,泗水便成了江淮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命脉,对南北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徐州吕梁洪观潮处

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孔子与泗水有不解之缘,孔子曾顺泗水南下在徐州吕梁观潮时,面对汹涌奔流的泗水河,教育学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思想家孟子在宋邑彭城见滕子,首次提出“性善论”;哲学家老子与孔子多次在彭城西北八十里的“沛泽”交流过学术思想。孔子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老子与孔子会于“沛泽”

秦始皇泗水取鼎,“始皇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大禹治水后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后为王权之象征,秦始皇统一六国,得八只,据当时传其中一只沉入泗水。秦始皇于公元前年借东巡到徐州,秦梁洪村旁泗水中亲自捞鼎,鼎捞出,但一龙咬断系周鼎绳,又失落。正如郦道元所写“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至今称徐州泗水段为“鼎伏”。

汉画像石秦始皇泗水捞鼎图

据典籍记载由于泗水虞夏为徐州之域,西汉置卞且,属徐州鲁国东汉沿用西汉旧制。泗水文化深刻影响了徐州,奠定徐州区域历史文化的基础。首先,泗水河曾哺育了彭祖、徐偃王、孔丘、孟轲、子路、颜回、曾参、刘邦(泗水亭长)、张良、项羽、韩信等一大批与徐州相关联的历史名人。其次,由于泗水交通便利,人沿泗水到徐州,改变徐州本地人口结构。再次,影响徐州的风俗习惯,徐州民俗至今与鲁西南大多相同。重情重义、重礼仪。最后,孔孟之道影响了徐州,造就徐州人崇文尚武、尊师重道、重视教化、尊重人才、恩怨分明、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徐州城北自西向东流的汴水,晋后隋以前指始于河南荥阳汴渠,又称获水(《水经》作"猚",《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作"获"。故道上接汳水于今河南商丘市北,东流经虞城、安徽砀山、萧县北,至江苏徐州市北注入泗水。自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水的下游,获水一名遂废弃不用,通称汴水。宋元丰二年(公元年)导洛入汴,即引洛水流入流汴河。汴水经江苏徐州市后进入泗水的水运干道。

明代徐州四面环水图

经考证汴水、获水、洛水也源于黄河。宋以后黄河又占汴水河道经徐州夺泗入海,直到清代,历时年,仅从时间上就可见黄河对徐州的影响。何况通过汴水、获水、洛水在汉唐以前给徐州带来秦、豫等黄河上中游大量的先秦文化。

泗水、汴水、黄河与大运河都曾经从徐州流过。泗水由西北向东南到徐州与汴水交汇南下,汴水由西向东到徐州与泗水交汇南下。后来大运河先后占汴水、泗水的河道流经徐州。

首先,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年)到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年),20余年之间,利用天然河流,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大运河。其次,宋代建炎二年(公元年)到元代至元十七年(年),黄河经徐州夺汴、夺泗入海,徐州以南占运河线。

汉代以来黄河夺泗改道入海图

元代至元十七年(年)到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年),运河以徐州为关节点,形成三条线。徐州向北运河占泗水通河北;向南运河占汴水(黄河并流一段夺淮入海)通浙江;向西通过黄河河道到洛阳。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年)到清咸丰五年(公元年),黄河、运河以徐州一带为关节点,形成四条线。其一,黄河在徐州砀山县分叉,北上经丰县、沛县继续北上过微山湖入山东;其二,黄河主河道向东南经徐州南下与运河并流一段入海;其三,运河由骆马湖到邳州经台儿庄入微山湖;其四,运河由骆马湖借黄河到邳州,经睢宁过徐州,借泗水入微山湖。可见泗水、汴水、大运河与黄河在徐州交织的复杂关系。直到清咸丰五年(公元年),黄河改道经山东入海,不再流经徐州。

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的泛滥、决口、改道有1多次,河道明显的改流有20余次。从春秋到汉初黄河不流经徐州,但是从汉到清七个朝代黄河五次大泛滥均夺泗夺淮入海。直到清咸丰五年(年)才经山东入渤海。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年近两千年,宋之前黄河流经徐州不稳定,南宋建炎二年(年)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至清朝咸丰五年(年)黄河改道山东。

黄河流经徐州多年,徐州境内.7公里。“黄河自荥泽以下河道宽十余里至二三十里不等,下达徐州两岸群山夹峙,中间河道仅宽六十余丈,形如蜂腰,壅而上溃,有明二百余年间,徐州迤上,漫溢时见,徐城屡有冲决,皆由于此,为第一要害之地”。(《中国水利史》)

明代徐州城治河工程

清代徐州城治河工程

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的治黄方法和手段不科学,河臣们一味地堵塞,在徐淮地区多次修筑河堤,河堤越修越高,黄河水流也越来越急,经常决口河患无穷。仅从明洪武元年(年)到咸丰五年(年)年中,黄河在徐州境内决口50余次。而且黄河槽被黄河夹带的泥沙所淤没,一般淤积厚度在20米以上,黄河两侧一般淤积厚度5-7米,黄河成为徐州的悬河。黄河流经徐州,多年水患数次淹城,使徐州形成城下城、井下井的奇观,对徐州的地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黄河改道流经徐州,徐州居民中增加了山西和陕西人、河南人。他们传承了黄河文化。“三四千年以前,至迟在周代,黄河流域的文明已经处于相对先进的地位,并且保持了相当长的阶段,直到唐宋之际才被长江流域的文明所取代。所以从黄河流域迁出的移民,拥有文化上的优势,他们把这些先进的文明传播到各地。”

晋式院落(徐州民俗馆内)

黄河改变了徐州的地理环境。由四面环山盆地中的山城徐州,变成山包水绕,城内外水网密布。明代归有光在《同朱进士登子房山》中写道:“俯视徐州城,黄河映带流。青山如环抱,一发悬孤洲。河流日侵啮,淼淼洞庭秋。”使北方城市徐州,城内外更加亲水,这种情况在北方山城中绝无仅有。

水有刚性,河水决口,挣脱束缚,一泻千里。宋朝徐州知州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评徐州民俗“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喜为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非止为盗而已。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

黄河故道变身湿地公园

另外,战胜河患,需要奋力抗击,才能够化险为夷。“柔弱如水,乃是大道”,河水除有缺口才正面出击,其它则竭尽迂回、围绕、渗透。人过不去,但水能流过不去,水总有出路。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历经艰难险阻流入大海,黄河文化的精髓告诉我们,顺境中要自强不息,逆境中要迎难而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徐州人的母亲河。抗洪斗争中打造了雄性的徐州,铸就徐州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率直粗犷,敢于创先的性格和刚建自强的道德风范及百折不回的人文品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