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桃园硕果累累,80亩葡萄果园飘香,亩胡萝卜早已丰收,亩农光基地惠及全镇……如今的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王寨镇一个个特色产业亮点映入眼帘,让人惊诧不已,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该镇的产业扶贫帮扶人刘升的心血。刘升年初进入萧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随后,她主动申请加入到萧县产业扶贫帮扶队伍,成为一名产业扶贫帮扶人。两年来,她千方百计地为当地找路子、谋发展,因地制宜开发产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擦亮青春底色,被当地村民誉为扶贫路上的“贴心人”。转变思路谋发展刘升初到王寨时,该镇产业基础薄弱,种植业主要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养殖业以散养为主,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如何发展?我能做什么?一系列问题成了初到该镇的刘升的一个“心病”。在随后一个月的进村入户走访中,刘升深刻认识到要想发展,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是走不通的,关键是转变思路。随后在乡镇会议上,刘升针对现状积极与大家交流思想,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转变传统思路寻求创新发展的工作,先后多次组织镇、村主要负责人近人次分4批到天长市、寿光等地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并邀请市县专家来王寨实地指导,助力该镇制定了《—年三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重抓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畅通产品销路”等切合本镇实际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措施,为全镇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助力主体促发展帮扶过程中,刘升为正处于困境的郝洼村明厂养殖专业合作社找来了10万元的“两免一补贷款”,建起了牛棚。又为合作社谋划起未来发展问题。刘升向郝洼村明厂养殖专业合作社提出了品种改良、规范养殖的思路:一是不再自繁自养本地普通牛;二是从外地统一购买适宜本地生长的改良肉牛品种;三是改进饲养条件和规范养殖程序。经过刘升一系列的引导,又邀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技术指导。郝洼村明厂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工作最终决定采取刘升的方案。目前,他的合作社已发展到存栏育肥牛多头,60%以上是引进的西门塔尔肉牛,年获益万元左右。孙工作感慨地说:“刘升同志年纪虽然不大,给我的帮助却不小,她给我带来的新思维、新技术,让我以及我们村养殖户对以后的发展都充满希望。”明厂养殖合作社的成功,很快带动了其他村民的发展。年,经刘升的引导帮助,郝洼村发展合作社增至3个、规模养殖场3个、带动周边30多个贫困户务工就业,务工人员每人年增收近1万元,辐射带动周边40余户养殖户发展养殖业,全村养殖牛羊年出栏量从原来的只左右增长到现在的0只左右,为村集体带来收入19.7万元,形成了以农业产业为支撑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郝洼村的成功发展带动了其他村的产业发展。王集村冷库、三座楼村蔬菜大棚、张楼村可欣服装厂……两年间,在刘升的帮扶下,各村产业也陆续兴旺起来:新引进9个经营主体,每村均形成1个以上农业支柱产业,带动9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成为其他乡镇观摩学习的典型。扶危济困助发展王寨镇苏庄村脱贫户杨淑平,先前因丈夫患有癫痫、两个孩子在上学,生活一度贫困不堪。年刘升首次接触到她,就下定决心,帮她一家脱贫致富。在多次家访中,她看到杨淑平借钱买的羊总出现腹泻、软骨病等问题,就主动帮其喂药、改善养殖环境、传授饲喂技术,并定期帮她为圈舍消毒,为羊群注射疫苗等。在刘升的尽心帮助下,杨淑平家的羊再没生病,品质也上去了,发展规模也快速扩大到40多只,每年出售两茬,一茬10多只,年收益2万~3万元,很快于年成功脱贫。在王寨的两年来,刘升以自己的技术成功帮助了像杨淑平这样的贫困户不下20户,在该镇新培育养殖户户、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2个,为全镇贫困村脱贫、贫困户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原标题: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记安徽省萧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刘升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唐旭来源:《产业扶贫故事》监制:王澎;编辑:裴逊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