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萧县非遗花腔渔鼓

小孩子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zjwd/190603/7189464.html

花腔渔鼓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萧县的传统曲艺艺术形式,也称渔鼓道情,是萧县最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由萧县艺人薛本信吸收当地民歌号子和其他曲种音乐,自创多种花腔,丰富了寒腔渔鼓曲调,故又称做“薛派花腔渔鼓”;主要在皖北、豫东地区流行。列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花腔渔鼓

1、历史渊源

花腔渔鼓,也称渔鼓道情,是萧县最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传说年-年(明万历年)间,就有道情艺人演唱;年(清道光五年),艺人被邀到县衙内宅,演唱寒腔渔鼓;年,萧县艺人薛本信在寒腔渔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其他曲种——民歌号子和徐州梆子戏的营养,新创的曲调有花腔,尾音花腔和衬字花腔等。[2]丰富了寒腔渔鼓曲调,故又称做“薛派花腔渔鼓”;主要在皖北、豫东地区流行。

2、主要特点

萧县渔鼓道情曲调,除寒腔渔鼓原有曲调外,新创的有慢板花腔、流水花腔、衬字花腔、尾字花腔等;演唱者衣冠整齐,左臂抱鼓、左手打简板,右手击鼓,前期唱戒恶从善曲目,庄重严肃。后期唱以反映黎民百姓生活的《黑驴段》、《翻车段》、《借髢髢》等段子时,生动轻快,声情并茂;经常演出的中长篇曲目还有《丝绒记》、《小姑贤》、《雷公子投亲》及《孟丽君》等。

3、代表作品

《黑驴段》是萧县渔鼓道情传统小段。写梳妆打扮的新媳妇回娘家,新郎倌穿着蓝大褂儿,挎着红包袱儿。新娘跨上调皮的小黑驴,这驴儿生的白尾巴尖儿、白尾巴根儿,白顶门儿、长了四只白银蹄儿。新娘头上梳了一座庙儿,庙里梳了三尊神,红脸是关公,白脸是刘备,叉叉胡子是张飞儿。一路上爬山过河,小黑驴撒欢四蹄生风,小夫妻象吃了蜜样甜到心底。

近年来,宿州市和萧县文化部门组织大型演出活动,经常邀请刘召堂演出“渔鼓道情”。平时,他就拉着音箱带着渔鼓和简板去乡镇演出。“‘渔鼓道情’是萧县代表文化之一,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想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这门艺术,并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刘召堂说,由于“渔鼓道情”全靠口传心授,不少年轻人虽然喜爱,但难以掌握要领,再加上它很难创造经济收入,真正愿意苦学的人极少。“我准备和教育部门联系,将学校作为保护、传承‘渔鼓道情’的平台,演给孩子们看,唱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喜爱这一文化瑰宝。”

目前,在全省文化系统的努力下,萧县“渔鼓道情”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萧县文化部门还通过音视频等数字多媒体手段,抢救录制“渔鼓道情”剧目,进行留存保护,对外展示传承。

4、花腔渔鼓文创产品:

渔鼓纪念品,产品紧扣花腔渔鼓的表演本身使用的乐器,用独特创意对其进行包装。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其成为宿州本地人对外赠送礼品的不二选择。

“”花腔渔鼓”茶具

大家如果对“花腔渔鼓”感兴趣的话,可以根据宿州本地渔鼓道情文化特色设计出了一批独特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创作灵感来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物元素,如萧县渔鼓、皇藏裕典故等,经过创意设计,“摇身一变”为笔记本、钱包、雨伞、手机壳等美观实用的文创产品,不仅有高颜值,更有深厚内涵。将渔鼓道情文化符号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制造出既有当代审美元素又有古典文化内涵的产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7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