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萧县从产业振兴走向乡村振兴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3159.html

鲁网6月12日讯萧县地处安徽省最北部,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贫困人口9.64万户21.29万人,基础设施欠账多、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发展能力弱、脱贫难度大。87个贫困村犹如87块“硬骨头”,成了萧县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挂心事”。近几年来,通过夯实扶贫产业基础,补齐公共设施短腿,萧县的87个贫困村逐一焕发了生机。

夯实产业基础 土里“刨”出好生活

年轻时学过果树栽培技术,一心想种植果树脱贫致富,可没有买果苗资金,也不懂管理,坐在土墙边,王寨镇王集村的村民杨信和常常看着别人家的果林又羡慕又叹气。

原本有着多亩辣椒育种、大棚蔬菜产业的青龙镇路口村,连续天灾加上管理不善,萎缩成不到亩,村集体负债10万元。守着近千亩的产业基础,却闯不出一条发展的好路子。一想到“村出列、户脱贫”的任务,急性子的村书记刘四军是着急、上火、直跺脚:“老百姓手里最值钱的就是土地,可土里咋能‘刨’出黄金来?”

杨信和的心酸在全县21.29万名贫困户中多有发生,路口村的困境更是87个贫困“硬骨头”的共性。如何确保贫困户高质量脱贫不返贫,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萧县县委、县政府目标明确,聚焦责任落实,构建全覆盖帮扶体系,深度发力,实现贫困县高质量“摘帽”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度发力,“力”从何来?首先要全面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从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上发力。

萧县立足资源优势和贫困户意愿,充分调研论证后,加快了贫困村绿芦笋、胡萝卜、葡萄、辣椒育种、白山羊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系列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通过“强基地、育主体、促联结、调结构、防风险”等举措,如今的萧县已经有了萧县葡萄、萧国圣桃、胡萝卜、芦笋、辣椒制种等一批响当当的“名片”,带动着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在家门口致富。

杨信和在镇农业合作社的指导下,自主管理了85亩中油19号优质桃林,技术和销售都不用愁,不仅自己脱了贫,更带动周边贫困户增收。

路口村不仅迎来了驻村工作队,还得到了安徽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指导。在强有力的帮扶下,路口村瞄准市场需求,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升级示范园区与传统蔬菜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新型经营主体+科研院所+基地+贫困户”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目前全村蔬菜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亩,产业总产值超过0万元,村集体经济接近30万元。“产业升级提升种地效益,原来土里真能‘刨’出金来。”说起村里的产业发展,刘四军一脸乐呵。

补短板破瓶颈 打通美好生活“最后一公里”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驱车行驶在安徽省萧县和砀山县交界的一条乡间小路上,路的两旁是麦田,迎面驶来一辆小货车,司机减慢车速,下意识检查了下安全带,中间的小路刚好够会车。“马上要开始加宽路面了,县里发改委投资了万元,算上两侧绿化带足有14米宽,以后出行肯定很方便。”

路的四周,是萧县87个贫困村之一的唐元村。面对这个项目,有些村干部不理解:“村里又不是没有路,整整万元呀!为啥不投在其他项目上?”“为啥?修好了路,村里的形象提升了,水果运输方便了,发展也就更好了。”唐元村第一书记李伟认为值。

“改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形成产业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就是为了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健全落实防范返贫机制,形成持续发展动力。”萧县县委书记黄韡说。

补短板、破瓶颈,打通“最后一公里”。年以来,萧县累计投资17.5亿元,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7公里,全县农村产业路、扶贫路、山田林路越织越密;投资8.5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县自然村实现光纤网络和4G信号全覆盖;分年度编制加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工作要点,全县基层基本公共服务6大领域9项指标全部达到安徽省平均水平。

公共基础设施的提升助推了产业发展,在路口村,村民刘志强高兴地告诉笔者:“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雨雪天气,泥泞不堪,村民只能推着三轮车赶集。如今我们可以开着小货车送订单,再也不用担心好菜出不了门了。”

因村派人因人施策 精准助力产业发展

穷村、弱村要发展产业,关键在于有强有力的带头人,制定产业规划,落实各项扶贫惠民政策,坚持精准施策实现真脱贫。

萧县县委、县政府在省市选派驻村干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贫困村致贫原因、脱贫难度,选派单位综合实力,行政职能,选派干部专长等因素,明确要求县直、乡镇机关把最优秀的干部派下去。几年里,萧县累计派出名干部住进了乡村,安排名帮扶干部联系对接帮扶贫困户,实现所有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第一书记和所有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

杨健是宿州市纪委监察委派驻到新庄镇沟头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在村“两委”的密切配合下,村里的产业扶贫基地——特色胡萝卜产业基地已经初具规模。贫困群众可以参与土地流转,还可以参与打工加分红,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沟头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胜利告诉笔者,自己一年在产业基地的打工收入加上年底的分红,一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偶尔外出打零工的收入,脱贫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日子会越过越好。”

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收益共享,萧县的87个贫困村中,越来越多的村子开始学会市场化运作村集体资产,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吸纳贫困户就业的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的力量。

年4月29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宣布批准萧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如今,全县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达到5万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由.29亿元增加至.6亿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

“下一步,是进一步补齐短板,缩小城乡差距,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做好准备。”黄韡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9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