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7031_0.shtml
近年来,安徽萧县采取坚持高位推动、注重顶层设计、强力改革创新、突出开放引领等举措全力推动萧县经济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萧县经济开发区是年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年纳入国家开发区公告目录,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已建成10.99平方公里。目前共入驻企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94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6家。先后获评国家火炬(萧县防腐涂料)特色产业基地、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徽商投资兴业十佳开发区、宿州市“三个合作发展”改革实验基地,被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表彰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园区”。
年全区经营收入亿元,税收9.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3.2亿元,企业研发费用2.5亿元。(其中四上企业营业收入.6亿元、税收7.5亿元)。预计今年完成经营收入亿元、税收1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预计今年达到40家,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今年完成95亿元,企业研发费用今年预计达到3亿元。
突出定位精准,抢抓机遇促发展。牢固树立“四化同步”发展理念,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淮海中心、徐州近郊的区位优势,科学编制了萧县开发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精心确定了“”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一心定位、一带引领、三轴并驱、六园增效”的全新格局(以孤山湖为核心、以萧国大道为经济带、以皇藏大道为产业集聚轴、以徐淮快速通道为产城融合轴、以符离大道为产研一体轴,积极推进六大专业园区创新发展),不断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
强化要素保障,完善配套抓承载。按照产城融合、产研一体的发展思路,采取国资参建、社资参与、政策支持等多种举措,大力推进园区成片开发、生态治理和智慧园区建设,努力提升园区平台承载能力,全力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去年以来,共筹集资金28亿元新建自来水厂3个、污水处理厂2个,改造污水处理厂2个,新建污水管网公里、供水管网72公里、供热管网38公里,新建加气站1座、千伏变电站1座,新修道路14条,整治河道7公里,园区承载能力日益增强。综合运用各种金融手段,以政府资金为引导,设立了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1亿元的“徽银创赢”产业基金等,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判断,运用基金的手段发现、培育、服务园区优质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坚持精准招商,大抓项目见成效。坚持树牢“招商第一、项目为王”的理念,坚持“四共”原则,创新“四+”模式,深入推进园区建设,加速产业集聚。一是坚持精准招商。近三年来承接沪苏浙地区转移或合作项目个,占全县项目引进数的63.25%。36家徐州徐工机械配套企业与25家浙江汽车零部件企业抱团入驻,共计投资.1亿元。与徐州市泉山区合作共建萧泉工业园,规划面积亩,目前已入驻机械制造、智能制造企业6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在建项目19个,年,园区实现产值24.6亿元。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现有规上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专精特新企业8家,集群去年实现产值亿元。二是坚持项目为王。今年以来,萧县开发区存量项目个,总投资.2亿元。其中工业类项目个,总投资.5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18个,总投资25.5亿元;配套服务类项目6个,总投资29.2亿元。今年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
集聚创新要素,坚持双创提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平台服务水平,推进双创载体升级。园区拥有省“”产业创新团队2支、省级创新平台8家、省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4支,引进高层次人才79名、柔性和全职创新创业人才名,新大陆院士工作站获评省级优秀工作站,徐滨士院士工作站、国家建筑先进材料研究院、中科大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先后落户开发区。利用萧县张江科技创业园入孵创业实体,加强与上海科创办协调对接,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成功签约,园区入驻企业拥有知识产权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实用新型项、外观设计35项、软件著作权项。园区获评沪皖合作共建园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萧县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示范引导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发展模式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和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
下一步,开发区将紧扣“高”和“新”,深入实施项目强基增量、企业梯度培育、产业赋能提升、园区创新升级行动,将萧县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基地、皖北县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引领区、淮海中心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安徽县域先进制造业重要增长极”。
招商提效,充实造血活力。围绕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面向重点区域积极开展精准招商,瞄准长三角地区,紧盯产业高端,积极采取平台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商协会招商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招商机制,统筹招商资源,招大引强,招群延链。
项目提速,厚植发展潜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一线下沉现场调度项目,压实重点项目责任,严把任务时间节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今年拟建成投产工业类项目42个、基础设施类项目6个,新开工建设工业类项目55个、基础设施类项目16个,力争安徽轻良、海螺绿色建材、好七食品、国盛新能源等项目开工建设。
配套提高,增强承载能力。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提升综合配套,补齐发展短板;加快推进成片开发,促进产城融合。加快姬村等安置小区、开发区联合中学建设,力促闸河新城等项目早日开工。
平台提升,激发创新动力。深入推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管委会+公司”新型管理体制。突出“亩均论英雄”,强化“亩均效益”评价及结果运用,积极盘活僵尸企业,提高集约用地水平。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鼓励采取“投资人+EPC”等模式,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更多企业积极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中心,探索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和省级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多点支撑、多层并进的创新平台体系。(徐学春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马功涛)
来源:安徽经济网